2014年10月27日下午,由哲学系经济伦理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清华大学应用伦理学讲座第二期在新斋105举行。本次讲座邀请甘肃省社科院历史所张正春作了题为《易经中的生态学思想》的报告。哲学系经济伦理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卢风教授主持讲座。

张正春围绕“河图洛书”、性命之学和中国古代的象数之学来论述《易经》中的生态学思想。“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张正春认为,《易经》乃大道之源、群经之首、三教之本、万学之宗。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德)也,成之者性也。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画而成章。性命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学问,人体悟自然,感悟天地,追求人道与天道融合的境界。中国古代的象数之学,内涵人与自然的统一。河图以阴阳五行解释自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象数与天地,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在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的今天,重新体认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报告完毕,张正春与师生进行了互动。有学生问:“如今人们正力图用科技增强人类,包括提高智能、体能,甚至追求不朽,按您对天道的理解,这种追求是不是有某些危险?”张正春回答:“人应对天(自然)心存敬畏,在运用现代科技时须格外小心,以规避巨大危险。过分地用科技改变人类自身是十分危险的,正如一味征服自然是十分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