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交流探索,学习共进——第六届形式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圆满结束(图)

2014年11月8日至9日,第六届形式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暨语言获得、语言障碍及语言评估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研讨会发言质量高、讨论热烈,整个会场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氛围,对增进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之间、语言学不同分支之间的交流,对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会议分为大会发言和分组发言两部分。大会发言在主楼接待厅进行,发言者为Guglielmo Cinque、Yosef Grodzinsky、Christine Ann Dollaghan和Jill de Villiers 四位外国专家,以及汉语语言学家宁春岩和Sze-Wing Tang教授。几位专家从不同的语言研究领域,介绍了目前语言学的最新动态和前沿课题。Guglielmo Cinque教授的发言为语序类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制图理论。Yosef Grodzinsky教授在发言中分享了一项探讨语言能力与数字认知能力关系的实验研究,试图为语言和数字认知能力的模块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Jill de Villiers 教授通过心理实验案例,讲述生成语言学理论如何与语言获得结合,以获取实证证据。Christine Ann Dollaghan教授的报告着眼于当前儿童语言评估工具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儿童语言能力评估工具所应达到的目标,并介绍了自己设计的方案。宁春岩教授探讨了语言递归性结构上的差异,通过语言的递归性反思语言特性与共性的问题。Sze-Wing Tang教授则讨论了汉语普通话和粤语句末语气词的句法属性和特征,为语气词的叠置嵌套和语言中的特殊句型句式提供了统一的分析。六位专家的大会发言各有其独特之处,却又交织出一幅紧密相连的图景。嘉宾发言精彩,听众兴致高昂、踊跃提问。

图为大会发言现场

分组发言涉及句法学、语义学、形态学、语言获得、语言评估、语言障碍、神经语言学等多个研究方向。共宣读81篇论文,其中理论探讨类47篇,实证研究类34篇。参会论文面向语言学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视角或方法上求新求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清华大学两位教师、三位博士生在会上宣读了论文。

在讨论环节,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促进。

图为分组发言现场

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外文系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语言与现代语言系承办、清华大学海外学者邀请聘请支持计划、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脑与行为科学学院协办。会议由外文系杨小璐教授负责筹备、组织、实施。近20名清华外文系学生志愿者参与了会议,他们用热忱负责的态度和踏实细致的作风展现了清华学生的优秀素养,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