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大学“马克思哲学论坛”第十六期举行(图)

2014年11月2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臧峰宇副教授主讲清华大学“马克思哲学论坛”第十六期,在新斋105会议室带来了题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两位亚当”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副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韩立新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峰明教授、刘敬东教授等参与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哲学系夏莹副教授主持。

蔺庆春摄臧峰宇认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有两个“亚当”影响深远,即亚当•斯密和亚当•弗格森。两个亚当各自构建了市民社会的法哲学和道德秩序。他们在社会改革的语境中道出了现代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的秘密,意识到正在崛起的现代工商业是市民社会的基础,而一个经济繁荣的市民社会需要良好的法律、商业合作与交易原则以及道德行为机制与之相适应,从而为现代文明人合理的利益诉求提供合宜的社会环境;当然,他们也看到市民社会的道德危机,并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这些思想对1844年阅读苏格兰启蒙著述的马克思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马克思在摘录斯密作品的同时写下很多评注,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中提到弗格森的《市民社会史》,汲取了两位亚当的启蒙观念,他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建立在研究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基础上。梳理两位亚当对马克思影响的主导线索,是理解马克思开启的学术传统与18世纪启蒙运动之间关系的必经之路,而马克思对李嘉图及其对斯密评价的研究可谓透视这种关系的一个必要补充。

苏格兰启蒙运动并非仅是苏格兰的地方知识,尽管这场思潮的倡导者并非旨在发起一场关乎世界启蒙的思想运动,但这并不妨碍苏格兰启蒙运动导致了很多思想事件的发生。这些相当激进的事件引领时代的走势,而且发挥着持久的影响,从而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国际知识。市民社会理论是这种国际知识的政治哲学表达样态,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相关阐述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政治哲学遗产,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继承了这个思想遗产,并为其赋予时代精神。青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实践思维超越历史,从市民社会与国家以及市民社会与分工这样两重关系的角度确认市民社会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并从社会阶级的角度指出这个社会终将消亡的趋势,从而开始了新的启蒙。马克思的启蒙思想在东方国家引发了一系列历史变革,而现实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醒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这正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