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晚7点,三教2102座无虚席,时值纪念梁任公先生《君子》演讲百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先生为300余名师生带来了“君子之风”主题演讲,清华大学校党委书记陈旭出席本场讲座。
楼宇烈身着一袭深青色布衫,以“何为君子“开启整场讲座。他引述道,一个国家的进步不在于国库的充盈、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取决于国家民众所受的教育,君子作为中国文化主要内容,是一种人的品格与品质,是一种普通民众都可能被教化成的理想人格。
士、君子与圣人同为道德的楷模,但三者层次存在高低之别。士好法而行,君子笃志而体,圣人齐明而不竭。士局限于境界,圣人略显理想化,君子却更为实际可行,是平常人在生活中更易达到的道德境界。追求君子,首要是博雅,博是学识丰富,雅是品行端正。
谈及君子的社会影响,楼宇烈提到,任何社会有优点亦有缺点,中华文化中一个明显的缺陷是爱跟风、赶时髦,君子首要社会功用是引领社会风气,力图将基因中文化缺点转变为优势,引领整个社会形成正能量氛围。其次,当今时代君子必须将传统文化精神中不变的内涵“礼”和“敬”传承下去,不然时间一久,其必断矣。礼之核心在培养人性,改善兽性,教我们认识自己从哪里来,然后尊重本、感恩本;敬之核心在于尊重,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人的自重,内心深处的敬重是精神内核所在。
对于君子的素养,楼宇烈说,君子素养一字而言为孝,二字为诚敬,三字为智仁勇,四字为礼义廉耻,五字为仁义礼智信,八字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西方文化的孝归结为对上帝的尊敬,而孝在中国之本源在天地、祖先与父母,是文化核心,感恩本源。君子一言一行要成为常人表率。只有自己把责任当成别人强迫自己做的,才会是一种痛苦的负担,当我们将之习惯自觉后,就不再痛苦。养成这种习惯,家庭、学校、社会与环境都很重要,但环境影响并非绝对,因为中国文化始终是反求于己,为己之学。
最后,楼宇烈谈到君子学习。诚然,求明师良友,看经典文化固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向身边的君子学习是最方便最为有效的方式。并且,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榜样,中国的文化用很多比喻去让我们理解君子的道德,比如水、莲、玉、岁寒三友。君子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谦虚,向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学习,就能够将自己慢慢君子化。
在现场问答环节,学生们就君子文化在当今时代里意义何在、现代社会“女君子”等话题与楼宇烈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百年树人文化促进基金、清华大学学生国学经典文化传播协会主办,是纪念梁任公先生《君子》演讲百周年系列活动的首场讲座。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首席研究员徐林旗老师主持并点评。
人物链接:
楼宇烈,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60年7月至1979年5月,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1979年6月至1980年11月,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1980年12月至1985年8月,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85年9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0年起任中国哲学博士导师。此外,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楼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十分受尊敬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