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美国伯特利大学司徒沃特教授(Mel Stewart)应哲学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的邀请,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对宗教研究的影响”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司徒沃特教授作为《当代西方宗教哲学》的主编,对20世纪英美宗教哲学的学术史有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作为英美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对嗣后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宗教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等概念以及“语词意义即其用法”等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菲利普斯(D. Z. Phillips)、阿尔斯顿(William Alston)、斯温伯恩(Richard Swinburne)、普兰廷伽(Alvin Plantinga)等当代英美宗教哲学领军人物的研究工作。在讨论环节,大家围绕着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的转变、语义学实在论向非实在论的转变、语境论参照系与证据主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2日,司徒沃特教授应邀在“古代中国信仰谱系重构”研讨班上作了“比较视域中的夏商周信仰之谱系学定位问题研究”的专题演讲。司徒沃特教授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解读,从中华文明与犹太文明比较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上古信仰的谱系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在一个半小时的讨论环节中,清华师生与司徒沃特教授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大家结合牛津大学缪勒教授的“信仰谱系学”、荷兰学者列欧的“理想型理论”以及孔汉斯—秦家懿的“三大河系论”,对殷周之际随着信仰诠释学形势发生巨变而带来的自然主义、人文主义、道德主义的“思想转换”做出了分析,指出这种转换乃是信仰谱系学上的“位移”而非“断裂”。大家一致认为,司徒沃特教授的分析视角立足于当代信仰学研究成果,富有启发意义。
哲学系教师朱东华、高海波分别主持和点评了上述学术演讲。
梅尔•司徒沃特,美国伯特利大学教授。1983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6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为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北京大学),2009年为清华大学“科学与宗教”系列演讲美方负责人。曾在美国圣多马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中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讲学。曾经受邀在第4届(2004)、第5届(2005)、第7届(2007)“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第1届(2010)、第2届(2012)“尼山论坛”(Nishan Forum)发表演讲。主要著作(含主编)有:《以更大善的名义辩护》,1993(The Greater-Good Defense, An Essay on the Rationality of Faith)、《基督教哲学问题研究》,1994(Проблемы Христиан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宗教哲学》,1996/2005(Philosophy of Religion)、《三一论与东西方对话》,2003(The Trinity: East/West Dialogue)、《科学与宗教的对话》,2009(Science and Religion in Dialogue)、《当代西方宗教哲学》(2001),合作主编的中文版《科学与宗教》(五卷本),其中已出版《科学与宗教的对话》[郝长墀主编]、《科学与宗教:二十一世纪的对话》[徐英瑾主编]、《科学与宗教:当前对话》[傅有德主编]、《科学与宗教:当前争论》[朱东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