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大学应用伦理学讲座第三期举行(图)

2014年12月29日上午,由哲学系、经济伦理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清华大学应用伦理学讲座第三期在新斋335室举行。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德州大学高山博士作了题为《西方环境伦理的农业视角——诗人拜瑞与哲人汤姆森的农业伦理观》的报告。卢风教授主持讲座。

高山着重从农业伦理的角度分别阐释了拜瑞(Wendell Berry)与汤姆森(Paul. B. Thompson)的农业伦理思想,并同中国古典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相比较,阐释了诗人拜瑞和哲人汤姆森的农业伦理观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启发与意义。

作为“美国农村的先知”的拜瑞对土地的热爱可以称得上一种“神学伦理观”,他渴望回归自然的耕作方式,由当今完全工业化的农业回归到一种更强调人与自然、与他者交流协作、更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强力操控自然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拜瑞对农耕美德作了如下界定:首先,现代城市生活的分裂导致个人自我实现所需的美德不能实现,而农耕家庭是一个自主的、生态的社会整体,家庭成员在履行家庭职能与义务(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精神的)的时候,也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其次,农耕与手工劳作使得个人与自然的关联更紧密,能否与自然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着能否有好的收成。一个好的农民总是在创新中实践,不断使用新的方法得到自然的回应。持续的创新同样是农耕的美德之一;再次,农耕生活是有价值的,因为每日的农耕重现了与有价值的人生相关的特征。

汤姆森则提出了人的“聚焦实践”(focal practice)的概念,提倡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与他人以及社会和谐共处的现代生活方式,批判了分裂的、原子式的现代个人理念。汤姆森还提出了食品伦理。对农产品及其生产季节的了解是走向与自然重新和解的第一步。因此,对农产品的获取与摄入应当看作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在构成价值。

卢风对报告的核心思想表示了很大的赞同,表示希望再次邀请高山来哲学系作报告。张正春研究员用中国古代自然观补充了高山博士的观点。在场的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