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哲生做客“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四)“文明与价值”第二十五讲,为300余名师生演绎 “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亁盛世”。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讲座。
首先,欧阳哲生指出,18世纪是东西方双雄并峙、互相对望的时代。北京是当时最具国际意义的都市,是东方世界的交流中心。但是,中欧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西方从中国获取的资讯和灵感远远超过中国从西方所得到的一切。这一差距在19世纪中国备受欺凌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近代意义的文官制度首创于中国,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所呈现的规范和秩序、给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而18世纪末,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为工业化准备了必要条件。在军事和科技方面,中国比较关注数学、天文,而在火炮、造舰方面则远远落后于西方。
随后,欧阳哲生指出,清朝时期的问题不在于不与外界接触,而是清朝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力图按照传统的朝贡体制建筑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体系。看似繁荣的康雍亁盛世,实际上已潜伏着很多危机因素,民族矛盾、海军乏力、文化专制,士大夫普遍缺乏世界视野,缺乏向外探险的冲动等等,这些危机导致了后期中国的封闭落后。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或政治传统,是否可以转化为现代化的主力资源,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提问环节,欧阳哲生就明清时期的东西方交流对中国的影响、中西发展出现差异的时间节点等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