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下午在六教,哲学系卢风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系列之生态文明专场,为260余名师生带来题为“环保、消费与幸福”的精彩讲座。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程钢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讲座中,卢风从自己亲历改革巨变的感受谈起,指出现代化进程确实给国民带来幸福感的巨大提升,然而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提高,因为类似持续雾霾、气候变暖等这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幸福。他说,“发展是必须的,但发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国民生活幸福!如果发展危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这发展岂不是得不偿失?”
对于“污染到底来自何处?”,卢风指出,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状,而这一生产-生活方式之所以能主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则源于现代性下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误导。即污染的深层根源在人们的信仰,在现代性,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是其内在动因。
卢风阐释了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关系。他指出,在物质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认为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是无可厚非的,应当避免的只是“大量排放”,而进一步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解决“大量排放”的问题。这种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消费观是人类今天陷入资源、环境危机的根源。卢风认为,既然物质主义价值导向是现代性的要害,科技万能论是现代性的基石,那么一旦破除科技万能论迷信,让物质主义的荒谬性立显,“现代性”的“大厦”就自然会倒塌。
最后,卢风强调,追求幸福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向内用力,追求自我完善(即修身);一是向外用力,追求身外之物如科技创新、事业成功等。对个人来说,内外兼顾,且以向内用力为主,是追求幸福最智慧的方式。就文明而言,一味激励人们向外用力的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仅当我们学会合理、适度消费,习惯于绿色消费时,我们才可能摆脱雾霾和污染,这就要求社会制度和文化激励人们内外兼顾且以向内用力为主。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生态文明转型、嬉皮士与反物质主义等问题与卢风进行了充分交流。
卢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经济伦理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56年生,安徽六安人。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环境保护部部属期刊审读专家,全国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多年研究环境哲学和科技哲学,主要著述有《享乐与生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人、环境与自然——环境哲学导论》、《生态文明新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