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外文系联合举办的“世界人文研讨课”(Seminars in Global Humanities)第4期于2015年4月6日至10日在文南楼举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Diacritics期刊主编劳伦•迪布勒伊(Laurent Dubreuil)担任本期研讨课主讲。
迪布勒伊教授认为,诗歌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高强度智识性的言语行为,一种不拘于常规认知藩篱的言语行为,诗歌的这一属性是其特定的韵律所决定的,这些韵律就其规则和机制而言具有认知性,一旦诗歌的认知特征获得某种深度的解析乃至触及到人的智性极限,丰富的诗意表达将激发全新的思维范式,促使读者打破固有思维局限去创造性地思考。
迪布勒伊通过讨论诗歌的心理体验,引导同学们把哲学思辨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拓宽诗歌研究和阅读的认知和思维空间并由此挖掘认知与心智、科学与人文之间进行创新对话的可能性。
研讨课上,迪布勒伊教授使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进行了各类诗歌的诵读和解析。
外文系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生、部分中青年教师、以及系务会全体成员参加了全程的研讨。师生们表示这种来自国际学术前沿、带有跨学科和原创性质的研讨课对外文系努力开创“主动学习、挑战自己、开拓创新”的学习和工作新局面、拓展和促进学科建设具有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启发意义。

“世界人文研讨课”自2014年11月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4期,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西融会、古今贯通和文理渗透的学科建设新平台,提升清华大学跨学科人文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进一步开放中促进清华人文外文学科参与并逐步引领世界人文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