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罗骞做客清华大学“马克思哲学论坛”第二十期,在新斋104会议室作了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阐释”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韩立新教授,哲学系夏莹副教授等参与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峰明教授主持。

罗骞着重从四个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存在论式的解读。第一,历史成为基本的存在范畴。存在概念不再是抽象的同一性实体,也不再是外在的自在存在,而是对象化关系中的对象性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作为存在论范畴,打破了抽象的本体论范畴及以此为基础的二元论哲学框架,社会和历史成为基本的存在范畴。第二,历史性成为存在论范畴。不再是非历史地理解历史和存在,而是历史地理解存在和关于存在的意识,历史性成为存在论或者说世界观的根本原则。由此进一步瓦解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同时以相对的确定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别开来。第三,存在在实践中成为能在。存在不再是抽象的同一性本体和自在实存,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对象化关系中的对象性存在。存在因此成为能在,存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为基础的开放式循环。是思想趋向现实的同时现实趋向思想的双向过程。他将解释学循环的概念转换为存在论循环。第四,哲学存在论成为实践哲学。作为哲学之根据的存在论可以规定为“事关人作为类如何存在并且如何去存在的存在真理,亦即是事实和价值统一的存在智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实践中介的历史内在论,告别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及以此为基础的认识论哲学路线。
罗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现当代政治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秘书处秘书。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