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大学应用伦理学讲座第5期举行

2015年5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应用伦理学讲座第5期在新斋335教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肖显静研究员做了题为“转基因技术生物完整性损害伦理拒斥的正当性分析”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王巍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等参加了讲座。哲学系、经济伦理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卢风教授主持讲座。

肖显静首先指出,国内外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大都针对其应用环境与健康影响,而对于该技术的伦理审视则相对较少。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伦理研究可以从“生物完整性”这一概念切入。肖显静将生物完整性分为肉体与精神完整性、基因完整性和物种完整性,并分别从这个三个方面分析了转基因技术应用对生物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可能引起的伦理问题。

生物的肉体和精神完整性更多针对动物,主要是指生物的生理结构完整与感官、内在价值的完整,而异源转基因技术、同源转基因技术和基因修饰技术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这两类生物完整性。对生物基因完整性的损害可以被理解为“基因组不再完整无缺”。对于生物基因完整性而言,对之产生主要损害的技术是异源转基因技术,异源转基因技术不仅触动、改变而且还损害了生物基因组,结果导致了生物正常的形状、功能等的改变。同源转基因技术和基因修饰技术对生物基因完整性的损害相对较少甚至还有利于生物。对转基因技术应用进行伦理审视,我们应当兼顾“动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物种完整性没有明确定义,但是不能否认物种的客观存在性。物种不是整体性个体,它具有目的结构,拥有道德地位。物种有其身份与本质,并且可以进行自身维护,而人类应对此承担责任。转基因技术干涉了物种的身份或本质,违背了人们对物种的责任。判断转基因技术有没有对物种完整性造成损害的关键在于它有没有损害物种的DNA序列。

与会学者对肖显静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我国应用伦理学新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但是,针对报告中各种辩护的有效性却不完全认同;与会学者特别指出,此次报告将生物大多理解为了动物,有忽视植物的倾向。对此,肖显静指出,他试图通过研究,通过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完整性损害进行伦理拒斥的正当性进行辩护,找到兼顾人类、生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理想道德路径。肖显静称自己的道德立场既不是一以贯之的功利主义,也不是一以贯之的道义论,甚至可以说不是任何一以贯之的伦理学理论。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随语境的改变而采取不同的道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