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细述传统中国如何“齐家治国”

2015年5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朱苏力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五)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第四讲,在六教作了题为《齐家与治国》的演讲,朱苏力以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了传统中国是如何“齐家”的。近300名师生听取了讲座。清华大学法学院赵晓力副教授主持讲座。

朱苏力所言之“齐家”并不是狭义上的“管理家庭”,而是指在“皇权不下乡”的传统中国,单姓农耕村落内部如何组织和治理。因此在宏观意义上讲,“齐家”就是“治国”。

传统中国为何“皇权不下乡”呢?朱苏力认为,与宪法治国的西方不同,中国历史上是幅员辽阔的、大陆性农耕文明的国家,国家的精力主要用于抵抗游牧民族的侵袭,以及防止中原的地方割据,对于县级以下的乡村治理力无暇顾及。另一方面,传统中国是熟人社会,法律适用于陌生人关系,并不适用于熟人与亲属关系。传统中国的政权特征与法律的特性造成了权力不下乡的局面,影响至今。

乡村毕竟还是需要治理,需要被组织起来,以应对自然灾害与外来者犯罪等问题。朱苏力从垂直与横向两个方向剖析了乡村组织的框架。垂直方面,主要是父子关系,通过“父父子子”这样的儒家规范,达成父亲领导儿子服从的组织局面;同时这种父子关系也会随着儿子的成长发生变动。横向方面,主要是兄弟关系,强调和睦与“长幼有序”。“长幼有序”这种关系有利于弱化竞争关系。朱苏力提到,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存在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社会关系“无法再生产”。因此,需要引入女性的角色,也就形成了男女关系。他认为,男女关系最富有创造力,同时也具有“颠覆性”。他以文学中的经典典故为例,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俄狄浦斯王”、“金羊毛”、“特洛伊之战”、“雷雨”、“湘女萧萧”、“白鹿原”以及“莺莺传”等,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中男女关系的张力。朱苏力指出,儒家齐家治国的思想对当代中国仍然有现实参考意义。

讲座结束后,现场学生们就东西方城市治理有何异同、现代城市男女关系与传统中国乡村男女关系有何异同、古代“齐家”是否适用现代社会等问题与朱苏力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