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举办清华逻辑论坛

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计划从2015年开始,开展系列小型国际研讨会:清华逻辑论坛。该系列研讨会的宗旨是推动逻辑学领域的研究者与其它领域的研究者深入交流,产生合作。

5月16日,首次清华逻辑论坛在人文学院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逻辑、语言和哲学。来自国内外的七位学者分别报告了他们在这几个领域中的研究工作。阿姆斯特丹大学弗兰克·费尔曼教授(Frank Veltman)介绍了如何使用动态语义来处理一些主观性的概念,比如“好吃的”和“丑陋的”;北京语言大学王欣博士分析了汉语中的“什么...什么...”句的语义和语用;北京师范大学周士宏博士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汉语中的“有”字句;阿姆斯特丹大学马丁·斯多克托夫教授Martin Stokhof)分析了真值语义学和其它语义学之间的争论实质,指出了自然语言语义学的的一些特质;清华大学周允程副教授讨论了涉及贬义词的推理,并提出了自己对于贬义词意义的看法;北京大学胡旭辉介绍了自己在英语中的Telicity方面的研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崔佳悦博士报告了自己在汉语的被动句方面的研究结果。

17日举办了第二次论坛,其主题是逻辑、模态和证明。海内外的七位学者介绍了各自在这几个领域中的工作。日本科学和技术高级研究所小野寛晰教授(Hiroakira Ono)介绍了保持子公式性质的Cut 规则和其对模态逻辑有穷模型性质的影响;台湾国立中正大学王仁俊博士介绍了模态逻辑构造性语义形式化中一个重要定理证明的新方法;中山大学林哲博士介绍了扩充了古典命题逻辑的 Lambek 演算的复杂度问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谢立民教授(Jeremy Seligman)介绍了用网络博弈为信息交互建模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贾青博士介绍了道义逻辑中“an agent ought to do”和“it ought to be that the agent does”二者的区别;北京大学王彦晶博士介绍了一系列非标准的认知逻辑来刻画“知道是否”、“知道为何”等概念;清华大学俞珺华博士介绍了“可实例化”领域模态逻辑的一个 Tableau 系统及其应用。

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非常活跃。两次研讨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