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国布朗大学王玲珍教授作客世界人文研讨课

2015年6月9-11日,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外文系联合举办的“世界人文研讨课”(Seminars in Global Humanities)第六期在文南楼举办。美国布朗大学王玲珍教授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为主题作了三场讲座,回顾了几种维度的女性主义理论,梳理其缘起及彼此之间的因承关系,阐释女性主义理论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学的关联。

第一场讲座,王玲珍梳理了西方左翼女性主义话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Marxist Feminism)、本质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sm)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Socialist Feminism)。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Origins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为代表著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认为经济和阶级是性别问题的根源,性别解放和阶级解放的目标一致。与此相对,本质女性主义认为性别压迫是其他压迫的基础,并不会随着经济生产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在男权制体系内部提高女性地位只会延续性别不平等,只有消灭男权制才能达到女性运动的目标。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可以被视为二者的批评性融合与超越,它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并传承其核心认知方法,同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无法解答社会性别意义上的女性问题,因而试图发展一种政治理论与实践方式,以求理论创新。

第二场讲座,王玲珍着重探讨了当代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思考与审视。二者既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观,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实践维度,将“社会性别”这一新视角引入了现代以来理论与实践命题的重心轴。不同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语言/话语/文化转向(linguistic/discursive/cultural turn)而学院化的女性主义,九十年代的女性主义呈现出更强的社会性(social engagement),并拥抱一种跨国女性主义(transnational feminism),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女性主义思考和发展前景。

第三场讲座,王玲珍依据外文系颜海平教授著作《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第六章《非真的蕴律 (一):丁玲的女性主义之旅》和第七章《非真的蕴律 (二):丁玲故事和中国革命》的文本,从丁玲的作品中对中国革命环境的深层理解出发,探讨和阐释中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密切联系。

外文系师生参与了本期研讨课并围绕每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他院系的同学全程旁听了课程并积极参与讨论。参与师生表示本次学术研讨对学术研究和思考多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