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隽做客清华文化素质教育文化专场讲座,在六教为400余名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文化精神三变”的演讲。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常务副主任白峰杉教授主持讲座。
叶隽简要介绍了其提出的“侨易学”体系。“侨易学”的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前者强调空间维度的整合,后者关注时间维度的演进,其中既包括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形成与创生,也包括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侨易学三条基本原则是:一为“二元三维,大道侨易”;二为“观侨取象、察变寻异”;三为“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其既可以理解为认识论原则,又具有方法论意义。
叶隽认为中国文化精神成长可以分为内在于华夏、内在于东方、内在于世界三个阶段。中国文化的精神三变,从外表来看,表现为儒家三变,即传统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但这三个阶段的兴替,实则表现为对外来思想的吸收消化与包容出新。其时代的界限大致为周代、宋代、民国。叶隽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上层和下层文化的图腾比喻,中国文化的二元系统:庙堂—江湖。叶隽认为,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同时又是多源的,中国的民族共同体比欧盟的当前阶段要早很多。
谈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叶隽强调我们要成就一个文化区的中坚思想民族。道是中国文化的中坚思想。叶隽以老一代清华学人金岳霖、陈寅恪、钱穆等为例,阐述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化中坚思想的认识过程和实践历程。叶隽进而提出东方现代性命题的接续问题,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与问题,其本质并非一个个体国家所孤立临之的,而是具有相当程度的普世意义,尤其是在东方文明的整体背景之中而产生的。
随后,叶隽提出借“侨易”而“中庸”,一个能在悠久的文明史中把握“易道中庸”原则的中坚性的文化民族,除了文化侨易过程外,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一、中坚思想性与崇高理念;二、大度包容性和吸收能力;三、自我独立性和天下胸怀。叶隽指出,当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从双边文化接触到多变博弈的过程,要认识到全球文化圈间的交往关系,我们是处在汲取时代和再生时代之间。
最后,叶隽进一步升华主题:敬畏生命,守持伦理;坚守底线,寻找位置。
互动交流中,叶隽就唐宋元明儒家文化的发展、不同朝代对文人的精神扼杀以及中国文化的一体性多元性问题等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