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外文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的“新人文讲座世界文学与文化专场系列”第五场在旧经管报告厅举行。美国布朗大学的王玲珍教授作了题为“王苹与中国社会主义女性电影”的演讲。
王玲珍勾勒了美国学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主流论述框架,指出在第二次冷战和西方自由/本质女性主义的双重背景下,一些该领域的代表著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父权革命,没能够解放中国妇女,这些结论是值得质疑的。
王玲珍介绍了“女性电影”的概念。在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看似与资本主义针锋相对,实则借助资本主义体系话语发声,有较大局限性,而社会主义女性电影虽然也依存体制内话语,但不是被边缘化的实践。女性主义不可能超越其历史环境和物质条件而孤立存在。中国的女性主义是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密切相连的,其最大的特点是诉诸妇女与社会的解放事业;女性主义融入了中国其他重大运动中,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扫盲运动,因此社会主义初期的官方公共空间既是社会主义的也是女性主义的。
王玲珍认为,1949-1966年间的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突出特点是实验性和先锋性。王苹(1916-1990)便是这段历史时期的一位女导演。从南京的娜拉到地下党成员,从参加抗日战争到帮助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厂,王苹的一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早期女性导演们的写照。她一生导演过15部电影,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柳堡的故事》(1957)等。《柳堡的故事》电影剧本由黄宗江改编自胡石言的半自传性小说,它充分展现了女性电影获得的机制性的支持和社会主义女性电影的合作精神的特征。这部影片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中国民族特色的主流电影的号召,体现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情怀,探讨了情感与革命的关系,展现出中国乡村新型女性自主、自救的主体形象。
最后,王玲珍强调在多重话语实践中审视、考察与辨析社会主义女性电影的必要性。这类影片呈现出互嵌性与多维度的主体性以及左翼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的相互依存,更展现了中国审美、情感与爱和新型女性的面貌。
互动环节,王玲珍一一详细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负责人、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外文系系主任颜海平做了点评。颜海平教授评价本次讲座拉近了同学们与社会主义电影这一当代中国学生“又熟悉又陌生的话语传统”之间的距离;王玲珍与同行人文学者们用中英双语阐述的中国社会主义女性电影批评话语,在当今全球化的格局中、多语种交汇交流共存的国际语境中,具有在认知发展和国际社会发展层面上探索创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