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晚,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大村泉教授主讲清华大学马克思哲学论坛第二十二期,在新斋作了题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究竟是谁的作品:梁赞诺夫第1章后半部分恩格斯单独执笔说批判”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韩立新教授进行评论,哲学系陈浩博士主持并翻译。
大村泉教授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作品,主要以马克思口述,恩格斯笔录为主,这与早期日本学者广松涉等人考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全是恩格斯的创作”观点大相径庭。就此观点,大村泉教授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原版手稿德文文献的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充分的事实证据:首先,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写作习惯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习惯于随想、随写、随改,而恩格斯总是在周全的考量问题之后一气呵成,故而字迹工整。在原版德文《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不乏可以看出这两种写作方式的相互交错,由此可见,二者是在一起创作。其次,在原版德文《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存在德语的冠词、不定冠词与名词性格不一致,名词单、复数形式混乱等现象,但是字迹清晰工整,由此可以推断,这是马克思口述,恩格斯笔录的结果。第三,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研究中,可以看到,它是以马克思创作为主,恩格斯补充而为辅,但这恰恰充分证明此作品凝结着两者思想的精髓。
韩立新教授对大村泉教授在文献学研究的成果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给我们国内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视角和文献学研究的方法。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成旺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兰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王代月副教授等参与了本次论坛。

大村泉教授,现任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参与和负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集工作,在马克思恩格斯史料及遗稿论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是该领域的世界著名专家。主要研究成果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部第12、13卷(主要编辑人);《马恩全集和资本论的成立》;《马恩著作史全集》等。近年来,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韩立新教授一起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电子版编辑工作,并与中共中央编译局等世界知名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并多次应邀作公开演讲。大村泉教授还成立了“日本鲁迅研究小组”,并担任组长,与中国相关专家和机关进行合作和交流,多次在中国和日本进行鲁迅先生纪念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中日间友好交流做出了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