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7日下午,新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四下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五)“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继续开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李睦担任首场主讲,他从中国讲到西方又回到中国,为近600名师生解读“我们所不知道的‘清华画派’”。
首先,李睦解释了此次演讲题目为什么设定为“我们所不知道的‘清华画派’”,并不是因为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隔阂。因为“清华画派”并不是一个专业意义上的流派,而是一种理想和实践的追求与认同。这个追求就是,艺术的多元性与艺术的自主性,人人都拥有对艺术的选择自由,人人都享有对艺术的判断自主。李睦从三个不同阶段给大家讲述美术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故事:从巴黎到北平、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美院、从独立之精神到无冕之王的确立。
从巴黎到北平。这个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就是著名的“二徐之争”,在民国时期,公派留学的潮流中,很多艺术家都远赴法国学习,把西方的文化带到了中国。在这个时期,徐悲鸿和徐志摩引出了关于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文明,以及如何面对中国现代文明的论争。这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不同艺术观点之间的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美术的现代化”这个问题上,它标志着中国美术运动从创作到理论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场论争奠定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以后诸多艺术观点和主张,都可以在这场论争中找到端绪。
由于抗日战争中断了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历史,它的再次复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也就是第二阶段,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美院的故事。在此阶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美术教育历史上的“南北之争”,以及清华美院与其它院校的不同。“南北之争”有两个基本脉络,一个是以西方古典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现实主义艺术,另一个是以西方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主义艺术。这两种艺术观都深刻的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并且已经在我们的文明进程中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1999年院校调整,中央工艺美院被并入清华大学,这两个在国家现代文明的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的院校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我们都注重人文精神的价值培养,都提倡科学、文化、艺术应当回归心灵,都认为观看方式的改变会促使思维方式的改变,思维的改变又必将导致文明的进步,而艺术不能转化为生活、完全脱离生活,则必将导致文明的落后。
谈及第三个阶段“从独立精神到无冕之王的确立”。李睦例举了波普文化使美国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国家,其最重要的突破就是“艺术生活化”。而当今中国处于转型期,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与经济的进步不同步,艺术“职业化”、艺术“行业化”的现象突出。清华大学“清华画派”的可贵之处,在于艺术思想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彼此不同”。他们追求“艺术的生活化”,用设计敲开艺术之门,用艺术启迪心灵之窗。这也正是一个社会现代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很多师生看来:在艺术领域,要么是为社会文明发展尽力的“大师”,要么什么都不是,没有中间状态。美术学院的存在不是为了传播专业技能,而是为传播现代文明和艺术思想提供平台。同时,李睦也给同学们提出一个建议,让大家用自己的视角,分析我们心目中对于艺术的看法、对于美的判断。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清晰的出自于我们每一个不同的人,才会对于我们国家的文明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座最后,李睦展现了古典绘画、印象派绘画、现代派绘画、敦煌壁画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详细地讲解了各个画派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文明的发展各个画派的进步。从众多作品中,同学们领略到了不同时期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李睦进行交流,表现出了对艺术与现代生活、审美与文明进程的强烈兴趣。
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负责人、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她结合中国“文明崛起”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清华故事”的大背景,评价本场讲座是一场融艺术审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大学教育和文明进程为一炉的精神大餐,期盼同学们从中收获思想的精华和看问题的视野。
据悉,本学期《新人文讲座》将继续广邀校内外著名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演绎和叙述“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