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张岂之做客“新人文讲座”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

2015年9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五):《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第九讲在大礼堂举行,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张岂之以详实的案例向同学们生动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

讲座中,张岂之清晰展现了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概括出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要点。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如何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问题论述。张岂之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主观念、文化霸权和网络信息,对我国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和主流的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这便是“世界文化激荡”的表现。对此,我们应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即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张岂之解释,这一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对西方文化做出了具体的历史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四,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国儒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此,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第五,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指出,中华儿女“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张岂之要求同学们,除了在专业上深造以外,也要同时在精神世界中牢固地树立起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坚强信念,只有对中华文化有了充分的自信和认同,才能够牢固地树立起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演讲结束后,张岂之与在座的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一位同学向张先生询问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张岂之在回答中再次强调: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张岂之殷切希望同学们,在网上浏览盛行的时代,每天抽时间关心一下国家大事和国家政策的走向,促进自身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和成熟。这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践行,也是时下青年大学生们应当培养的情怀。

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