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晚,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历史专场在三教2102教室举办,八十二岁高龄的安徽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老校友钱耕森先生应邀为同学们讲述“大哲金岳霖其人其学”。钱耕森教授通过追忆师随金岳霖后的亲身所历、所见、所闻,分别从“金先生其人”和“金先生其学”两条历史线索,给同学们勾勒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金岳霖形象:“嵇康风度,雅人致深”。本场讲座的主持人和点评人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程钢副教授。

讲座伊始,钱耕森教授谦虚诙谐地笑称自己是“金岳霖的不肖弟子,道德文章没学好、没学精”,这样的开场方式紧紧抓住了同学们的好奇心,那么究竟金先生为人之道德品行有多高,为学之文章学问有多深,才会使早已年过八旬的钱老还发出这样的感慨?钱耕森教授藉此切入主题,他从金先生日常处世出发,进而谈到金先生的著作与学术,并以切身经历回顾当时的历史场景,其中还不乏提及了许多尚未被披露的细节,为大家一步步还原出一个真实、丰满且具有灵魂的金岳霖:
“金先生其人”,针对这一部分,钱耕森教授分别从“金岳霖如何对哲学逻辑学产生兴趣”,“怎样创办清华哲学系”,“传奇的爱情生活”以及“爱国与追求真理的一生”四个层面逐一展开追述。钱耕森教授指出,金岳霖先生是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游学期间读了休谟的书后思想发生转变,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的。而对逻辑学的兴趣则滥觞于稍晚的法国游学期间。1925年金先生回到祖国北平,次年任教清华并以一人之力极有胆识地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是当时哲学系唯一的教授兼系主任。当谈及金岳霖与林徽因这段几近家喻户晓的传奇爱情时,钱耕森教授更是倍觉感动,不禁给大家多讲了些轶闻。金先生对林徽因女士的真挚情谊以及二者间坦荡的交往方式,纵观古今也鲜有人及。除爱情外,金先生对祖国的爱、对真理的追求也同样做到了毕生竭力,矢志不渝。正是如此,最后钱耕森教授借用冯友兰的话这样评价到:“金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金先生的风度是不能再见了”。
“金先生其学”,对此钱耕森教授在大家脑海中对“金先生其人”有了初步的轮廓后,进一步从著作与学术上为同学们展现金岳霖先生的风采。钱耕森教授指出,金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创立了自己的体大思精的“道”或“新道学”的哲学体系,该体系由本体论与认识论两部分共同构成。《论道》一书,代表了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代表了他的认识论。钱耕森教授格外强调,金先生最大的成就恰恰是在环境最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而这也正是金先生品质的最好体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由局势原因暂时搬至湖南长沙合并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而金岳霖先生的《论道》一书便完成于“长沙临大”这一时期。在环境最为动荡、条件最为恶劣、民族存亡最为危险之时,金岳霖以中国最传统的“道”完成了中华民族思想上的“抗日救亡运动”。此后的金岳霖,也依然延续了把追求真理、爱国情怀与做学问结为一体的方式,这种顽强的学术精神、知行合一的学术气质与学者之风在金岳霖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哲金岳霖嵇康风度、雅人致深”。讲座进行到尾声,钱耕森教授再次回顾了金岳霖先生其人其学一生,他指出如果需要用一两个词句来形容和描述的话,那首先让他想到的就是“魏晋玄学家式的人物”,他认为“金先生是嵇康风度在现代的影子”,这句话来自冯友兰先生,也是钱耕森教授极其认可的对金岳霖先生的评价。
讲座互动环节,点评人程钢结合现代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关系问题,就“金岳霖先生到底是新道家还是新理学的代表”提出了质疑。钱耕森教授的回应是,他所说的是新道学,不完全同于道家。程钢称赞钱耕森教授这场讲座对同学们非常有意义,并希望各位同学能从“大哲金岳霖”前辈身上学到做人、做学问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