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诠释列宁主义革命党与现代中国政治重建

2015年11月12日下午在六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副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五))“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故事”的第十三讲,为近400名同学诠释了“列宁主义革命党与现代中国政治重建”。张永通过回顾晚清、民国与新中国以来三个时期的历史变迁,重点阐述了列宁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影响,最后解读了列宁主义对当今中国政治重建的现实意义。

讲座开始,张永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美国当代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他风趣地指出:自己今天所想表达的观点已在这部著作中。为何列宁主义会如此深刻地影响近代中国并成为组织革命党的有效原则?张永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为同学们解答了这一疑惑。

首先,晚清时期,统治者的腐朽已经使其彻底失去了群众基础,虽然其间曾有洋务运动带来所谓的“同光中兴”,但这对清王朝的最终灭亡已无可挽回。因此无论满清统治者试图“维新变法”还是“预备立宪”,君主立宪制都不可能在中国得以实行,革命成为必然。当辛亥革命成功,进入民国时期,中国虽然尝试了短暂的议会制度,然而这终究只是力量平衡的产物,它随着二次革命被镇压而轰然崩塌。没有通过军事强权使国家向民主过渡却企图“称帝”的袁世凯在一片讨伐声中死去,随之而来的则又是无尽的军阀混战与国家分裂。于是,张永认为: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次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和教训:只有组织强有力的政党才能完成国家统一,并带领人民从“军政”、“训政”走向“宪政”。

正当孙中山先生在寻求有效的强大政党组织方式时,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给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孙中山先生依照列宁主义中“组织严密、执行有力”的政党组织信条重新改组了中国国民党。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严格的以列宁主义为指导原则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做到了将列宁主义的党组织方式贯彻到底。张永认为由于国民党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对列宁主义的背离以及实施了对中共的清洗政策,导致了国民党后期的错误路线以及在国家建设上的失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却通过严明的纪律性与“民主集中”的决策高效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真正担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永进一步指出,建国以后中共的“民主集中制”成为新中国的国家制度,这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制度,民主与集中的平衡点与时俱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虽然期间也曾遭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挫折,但整体看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三十几年高速发展,逐步建立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退休制度,以及整体国民尤其是党政人才受教育水平的提升,都体现了列宁主义在中国政治重建中的重要性。最后,张永老师认为,随着内外环境都发生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是能在和平的新陈代谢中实现政治现代化的。

在提问环节,张永就同学们关心的“中纪委反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安东副教授主持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