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下午,《科技伦理》课程教学研讨会在新斋105举行。哲学系教授、经济伦理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卢风组织并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孝廷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雷毅副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石磊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周国文副教授、杨志华副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牟世晶博士。
卢风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他表示,《科技伦理》课程作为我校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在培育研究生人文涵养与职业道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自开设以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在通识化教学基础之上适当增强课程专业性,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他认为,应该进一步在课程思想性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智慧与道德的关系角度来理解中华文明的可持续性,以此提升学生哲学素养与开放包容的人生态度。
雷毅副教授介绍了《科技伦理》课程的设置背景与必要性,并分享了自己以科学社会学视角进行案例分析教学的经验。他认为,《科技伦理》课程应当在培育学生职业伦理的基础之上进行提升,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科学的精神、理念与价值。
梅雪芹教授以历史学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于《科技伦理》课程教学的理解。她认同雷毅副教授的观点,并认为《科技伦理》课程超越简单职业伦理塑造层次的一种方式是让学生明确观念:科技发展、科学思想都处于特定历史语境之下,不能超越历史背景进行过度阐释。
刘孝廷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类似课程教学的经验。他的观点是,应当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从形而上学的高度进行批判,反对对职业与技术进行工具主义化理解;因而,《科技伦理》课程重点提高的不应该是教学技巧,而应该是其思想性。

石磊副教授以自身学习、科研与教学经历阐述了《科技伦理》课程对于我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工科教师应当与文科教师充分交流,努力提升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卢风教授补充说,文科教师也必须向理工科教师学习,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周国文副教授认为,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应当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与心灵的关系,并置身生活语境。
杨志华教授对当今科技的去道德化倾向深表担忧,并认同提升学生科技伦理认识水平应当首先让他们认识到,单凭科技不可能保障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们在《科技伦理》课程的教学背景、教学方式、教学意义等方面达成多个共识,并从多个学科的角度与校外经验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诸多宝贵意见,他们纷纷表示,有必要定期召开类似研讨会,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