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5年12月4日,是为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经授权,现发布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显章教授于2015年11月21日在清华大学主楼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整理稿摘编:
在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的讲话
胡显章
冯友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他诞辰120周年时那么多的学者名家来纪念他,研究他的学说思想,足见其影响之广远。
冯友兰先生与清华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对清华特别是清华文科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更应该受到清华人的纪念和敬重。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清华大学,应罗家伦校长之邀,冯先生到清华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兼任校秘书长。冯先生在《三松堂全集》自序中说:“使我满意的是这是个中国人办的学校,可以作为我的安身立命之地,值得我为之‘献身’,所以就呆下去了,一呆就呆了二十多年,一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才被调整到北大。”他对清华充满深情,曾说过:“我在清华的几十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代”。冯先生在离开清华之后,他的心还紧紧地连着清华,仍然关注和支持清华文科的恢复和发展。1987年他曾对来访者提起:“清华校史不仅有一校的意义,而且反映中国近代学术逐渐走向独立的历史。我能在这个过程中出过一些力,觉得很是荣幸的。”在此前他还曾谈到,希望清华成为一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大大学。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决定将自己的藏书赠予清华,宗璞先生还以他的名义设立了教育基金,以支持清华人文学科的发展。
冯先生在清华大学期间,除了协助罗家伦和后来的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还曾长期担任哲学系主任,从1931年起担任文学院院长,长达18年之久。他赞同并切实落实了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办学理念,亲自聘请教师,使得清华的人文学科名师云集,在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同时,他发扬了清华国学院“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范式,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治学特色。在抗战开始,他写了著名的哲学著作《新理学》。按他自己说的是“接着程朱理学”讲,而不是“照着程朱理学”讲。张岱年先生后来评价说,《新理学》既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展,又接受了西方新实在论的影响,“是一种融合中西的哲学”或者说,“是柏拉图主义与程朱学说的一种综合”。冯先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冯先生虽然对西方哲学有深刻的了解,但他毕竟首先是一个中国的学者,受中国文化的浸润很深,他在学习西方哲学之后,最先做的就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梳理,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整理,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他十分看重西方逻辑分析方法。他和金岳霖先生都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把它和以综合见长的中国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自己的体系,构成了清华哲学系的会通特色。除了他们两个,还有力图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罗素、孔子哲学的张申府先生,以综合创新哲学见长的张岱年先生,西方哲学研究和新儒学的开拓者贺麟先生等。实际上,“中西融会,古今贯通”这种会通理路也是整个清华文科的特点。在老清华,从国学院开始,一直到文学院,这一特色一以贯之。在上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加速恢复发展文科时,努力继承和发展老清华“会通”的传统,以“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为理路。在当今追求整体性文化的时代,我们更要以一种张岱年先生倡导的“兼和”哲学观,即兼和通全,富有日新的理念,做好中西古今文化的融合和学科交叉、学术会通的工作,不断推进理念和学术的创新,培养具有博大襟怀、开阔视野和深厚学术功底的人才。这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重要意义。
冯先生的学术活动是在中国雪耻图强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是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做哲学与文化准备的,体现了高尚的家国情怀和可贵的文化自觉。他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他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成果。他自己的茔联:“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概括了他杰出的学术成就。他所形成的独特的研究体系,对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由于他的学术著作远播海外,在国际学术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冯先生是一位对国家充满爱心的知识分子,他对中国的文化复兴倾注了毕生心血。他说过:“真正的‘中国人’已造成过去的伟大的中国,这些‘中国人’将要造成一个新中国,在任何方面,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他努力“保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又同时促进实现新命。”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还关注“要把中国哲学发扬光大”,并通过诚挚的自我反省,使自己的认识跃迁到新的高度,理论实现新的突破,而人生也达至一个新的境界。
我们将永远缅怀冯友兰先生,继承好冯先生的事业,为发展中国哲学、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