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下午,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诗研究所所长区鉷主讲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五)第十五讲,为200余名清华学子讲述文人的第三只眼:文学与科技面面观。
区鉷首先从竹子的意象入手,通过科学界和文学界对于竹子的不同认识,引入了科技对文学的影响和重要性。随后,区鉷教授通过清末张岱、法国小说《小王子》等故事,讲述了数字也能启发形象思维,并不是干巴巴的存在。
区鉷从复印机、电脑打印机对思想和文化传播的积极变革作用提出,复印机一类机器的出现,使得近代文化传播实现了从手抄书文化到印刷文化的改变,书越来越被普通人所接触,对于推动近代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都有了重要的影响。
区鉷指出因特网和光纤又使信息传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造就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网络文学读者和写手,手机和电信网络也衍生出很多手机小说和“段子”,使得文化传媒衍生出很多新的发展模式,例如微博等,也衍生出了诸如火星文、淘宝体等新的网络语言,成为了新生代的时尚。
在讲解比较负载的超文本非线性写作的深奥观点时,区鉷运用了丰富的材料,他指出超文本使非线性写作得以实现,过去的写作是线性的,又利用形象的比喻,告诉同学们如果古典的评书一样,同时进行的事情必须通过演讲人的说明来讲述,讲述的时间是分离的。但是超文本使得非线性写作得以实现,就像可以同时有两个说书人进行讲述,让同学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区鉷又指出,虚拟现实是基于形象思维的文学创作和阅读体验更加形象化,虚拟现实通过技术模拟现实的场景,给人更加贴切的阅读和文化体验。其他如人工智能、机器翻译都给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印象。
区鉷引入培根、约翰逊博士、霍布斯和富兰克林等人的介绍,指出欧美文化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界由于“求真”的文化传统为主导,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培根就在文学创作中思考到是不是能够利用冰雪来保存食物,从而为后来冰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区鉷指出,我们需要发挥科学技术的正能量,克服其负面影响。例如要注意运用科学技术保护环境,不能把工具当作事物的决定因素,多关注文学对于技术的影响!
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和点评,她建议同学们在看到科学技术给文学创作和消费带来新的空间和可能性的同时,注意反思科学技术给文学传统和阅读方式带来的复杂影响和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