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斯坦福大学教授孙朝奋做客“新人文讲座之世界文学与文化系列专场”

2015年12月18日,本学期第3次、总第12期“新人文讲座之世界文学与文化系列专场”讲座在三教举行,斯坦福大学教授孙朝奋应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外文系邀请,为全校师生带来题为“汉语的词汇化:五种名词性结构”的讲座。外文系教授杨小璐主持讲座。

孙朝奋以亲切的沟通开场,回顾并介绍了围绕汉语“的”字的研究成果。汉语中的高频词包括“的”、“一”、“了”、“是”、“我”等,其中“的”字的使用比例约占4%。“的”字作为名词性标记,能否用来处理长期困扰汉语语言学界的“词”和“短语”的分界问题,是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以往研究者提出“的”字使用的经济原则、距离因素、汉字韵律的影响等观点。孙朝奋通过生动的实例和语料库的数据对上述理论逐一提出质疑。

孙朝奋阐述了自己的解释。他简要分析了合成词的发展历程,指出名词合成词经历了“由短语到词,由两个概念到一个概念”的历程(如,驾驶员的执照?驾驶执照?驾照),“的”字逐渐被省去。若将这些复合词再与相应的短语比较,会发现“特指”与“泛指”的区别(如“中国银行”与“中国的银行”)。孙朝奋由此提出,名词性“的”的使用在汉语中划分了“词”与“短语”的界线,他总结出汉语中六种名词构式并将他们表示在词与短语的连续体上,越接近词的构式,对“的”的容忍度就越低,而越接近短语的构式,对“的”的容忍度就越高。从词到短语,这六种构式依次是:1)专用名词,如“北京”;2)普通名词,如“老虎”;3)似词复合词,如“好朋友”;4)似语复合词,如“好兆头”;5)名词短语,如“好的兆头”;6)名词性短语,如“读书的”。其中,专用名词和普通名词无法插入“的”;似词复合词在习惯用法中不允许插入“的”,在语法上允许插入“的”,但可能引起语义改变,如“好朋友”变为“好的朋友”;似语复合词可不插入“的”,也可在语义不变的情况下插入“的”而转化为短语,如“好兆头”变成“好的兆头”;而名词性短语中“的”的语法作用不可省略。整体来看,由词到短语的连续体反映出由特指到泛指的变化。孙朝奋将其解释概括为四句:名词有三等,“似语”、“似词”、“词”,有“的”是短语,无“的”便是词。

讲座引发听众积极提问、讨论,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语言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研究在人文科学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孙朝奋的报告,不仅带领我们走入汉语词、词组的神奇世界,也让我们窥探到根植于文化和社会的新词新语所蕴含的语言构建和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