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方朝晖做客新人文讲座 详解孟子性善论的理论争鸣

2016年10月20日下午在六教,清华大学历史系方朝晖教授做客我校新人文讲座,为我校500余名师生作题为“人性是善的吗?——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批评与解释”的演讲.通过列举大量详实的文献材料,从“理论、批评、辩护”三个角度入手,为听众展示了孟子“性善论”的形成逻辑、理论全貌,及其在数千年思想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学术争鸣。

方朝晖首先指出关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讨论古已有之,且尚无定论。此外,西方国家与我国虽处于不同的思想发展轨迹,却也对此问题多有探讨。时至今日,相信每一位清华学子的心中也早已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立场与见解。方朝晖在开场伊始便表达了做这场讲座的初衷,即不在于给同学们某一种定论,而是希望通过此次讲座激发起同学们重读经典的兴趣,并带大家以新的思考方式。

在探讨“性善论”的正与误之前,方朝晖首先讲解了孟子本人是如何看待“性”与“善”的。他援引了《滕文公上》、《告子上》、《尽心上》等多篇文献,例举了杞柳之喻、湍水之喻等著名典故,来说明孟子本人是如何论证人性为善的。他强调,《孟子》一书中从未出现过“性本善”的说法。他认为,孟子的观点是:仁义与人性二者是包含关系,而非告子所论的追求仁义就是违背人性。人的行为善恶与否更多程度上要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例如,做恶多是受环境所迫,并不合乎本心,追求仁义却是合乎内在本性需求的行为。孟子强调,相对于区分何为善恶,统治者更应该教育百姓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性,这样受教者就会主动躬身实践,去追求完美的人格。为了佐证如上观点,方朝晖还例举讲解了《孟子》中的“四端”、“良知”、“所性”等概念。

接着,方朝晖也详细梳理了后人对“性善论”的批评与剖析。先哲的思想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思前人之未所思,更在于他开启了新的思考范畴。孟子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关于他的“性善说”的争论有增无减,并几次处于思想史争议的巅峰。

方朝晖援引了三十余位思想巨匠的文段,归纳总结了批评性善论的几种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条:一是认定人性并无善与不善之分,主要分为人性是超越善恶的、善恶是环境决定的、善恶是无法证明的三个角度。二是认为人性是善恶并存的,既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这是提倡人数最多的观点。三是提倡人性善恶不齐。四是坚信人性本恶。五是认为孟子对前人的思想存在误读。六是指出孟子论述中的逻辑错误。

方朝晖认为,自程朱理学兴起之时,又出现了大批为孟子与性善说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将这些新学人的研究内容细分为八类,即心善说、善端说、向善说、可善说、有善说、相对说、天命说和大体说。如此激烈的争论和繁杂的派系更加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复杂性和意义的重大。

最后,方朝晖基于“性善论”的判断标准的比较,总结指出:不在于“性善论”是否得到了证明,而在于孟子对人性的认识有多深。孟子的贡献在于推进了我们对人性的认识,特别是对人性之善的认识。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方朝晖还耐心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现场发言积极,气氛热烈。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六)“哲学与发展”的第十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程钢副教授主持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