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韩立新做客新人文讲座 新解《巴黎手稿》中的异化理论

12月15日下午在六教,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韩立新做客新人文讲座,以“重新评价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为题,详细阐释了对《巴黎手稿》中异化概念渊源和内涵的再认识,以及对该经典名篇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再评价,深入浅出地与现场300余名师生分享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

讲座伊始,韩立新首先回顾了过去学者对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评价。巴黎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间在流亡巴黎时写了一些手稿,后人将这些手稿加以整理出版,取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指出,历史上对《巴黎手稿》的评价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给出“隐性的历史唯心主义”等负面评价,另一派却肯定其积极意义。他认为,这种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异化理论的不同理解,因此提出应该回到作品和理论本身,对其进行重新认识。

接着,韩立新从“卡尔·马克思问题”谈起,提出马克思思想成熟的三个可能转折点,并阐述了对应的三种解释模型。第一种解释模型以列宁为代表,认为马克思成熟于1843年到1844年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时期;第二种解释模型认为马克思成熟于1844年的巴黎时期;第三种解释模型则认为其在1845年至1846年的布鲁塞尔时期发生思想转变。

基于对三种模型的剖析和评价,韩立新指出,第三种解释模型是目前影响最大的权威性解释模型。由于这种解释认为马克思是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转变,因此完成于“马克思之前”的《巴黎手稿》无法得到与其思想高度相称的评价。

对此,韩立新提出异议并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他认为,第三种解释模型与《巴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事实不符,也与中国理论界已经肯定地使用《巴黎手稿》这一事实不符。通过重新评价异化这一核心概念,他提出马克思是在《巴黎手稿》的《穆勒评注》中完成了从早期向成熟时期的思想转变。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韩立新首先提出了对《巴黎手稿》异化论重新评价的文献学前提。接着,他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对比出发,阐释了马克思异化理论与两者的承接关系。

韩立新认为,在《第一手稿》中,尽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确受到了费尔巴哈异化论框架的影响,但从《穆勒评注》开始,马克思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框架,转而接受了黑格尔的异化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属于自己的异化论,即“交往异化”。因此,《巴黎手稿》的中的异化论,并非像第三种解释模型所说,还属于费尔巴哈的异化论,而是受黑格尔影响下的马克思本人的异化论。经过这一重构,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上开始了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同学积极提问,与韩立新展开了精彩探讨。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六)“哲学与发展”的第十五讲,由哲学系副教授朱东华主持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