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马克思哲学论坛第三十六期举行

4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伟伦特聘教授、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日本MEGA编委会主任平子友长主讲马克思哲学论坛第36期,在新斋335作了题为“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象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逻辑结构”的学术报告。论坛由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韩立新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峰明进行评议。我校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师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平子友长首先从概念层面上区分了马克思所使用的两个术语:物象化(Versachlichung)与物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是这样一个过程,人的社会关系被表现为物象,进而个体社会关系的人格方面被翻转为物象的方面,而对象在此范围内被规定为物象,被视作物象的社会关系的承载者。物化则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被物象化了的社会关系进一步被表现为对象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特征,而物化的社会关系方面转变为物的内在特征的外在的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关系规定的痕迹就被抹去了。

在详细考察后人所翻译的《资本论》英译本、法译本中涉及物象化与物化概念的部分后,平子友长指出,由于对上述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分缺乏认识,这些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译。在此基础上,平子友长进一步强调,学界之所以轻视物象化与物化概念的区分,甚至轻视物化概念本身,很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把物化论简化成了拜物教论。而事实上,马克思物化论并不仅仅涉及对拜物教的解释,而且还涉及资本本身的物化过程:就资本-物化而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资本不仅在商品-物化的层面上将自身转变为社会-自然特性,即与使用价值直接融合的价值,而且更进一步地将自身与机器、科学、技术相融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才创造出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力。

与会人员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