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致力于探究原则与模式的人文学史”研讨会暨《人文学的历史》新书首发式举行

11月20日下午,由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人文学院、北大出版社和北大博雅讲坛共同组织的“致力于探究原则与模式的人文学史”研讨会暨《人文学的历史》新书首发式在丙所举行。荷兰大使馆副大使Bas Pulle,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孟延春,欧盟科学基金委(ERC)副主席、清华大学金岳霖访问教授斯托克霍夫(Martin Stokhof),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凤珠先后致辞。《人文学的历史》作者、正在逻辑学研究中心访问的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任博德(Rens Bod),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分别作题为“人文如何改变世界”和“人文:从中国的视角看”的主旨报告。活动由逻辑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刘奋荣主持。《北京晚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参会。

Bas Pulle在致辞中表示,2017年恰逢中国和荷兰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建立45周年,他很荣幸来清华参加这个活动。Bas Pulle回顾了两国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果,提到45年前荷中两国到对方国家留学人数分别只有2人和1人,而今天分别超过2000人和9000人。Bas Pulle表示很高兴看到任博德的新书与中国读者见面,坚信这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文化交流。

孟延春致辞。他说,清华-阿姆斯特丹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重要的校际联合机构之一,中心成立以来作为科学和文学桥梁,研究与交流活动非常活跃且丰富,促进了科学和人文交叉,充分体现了校长邱勇提出的“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新时期的发展思路。任博德《人文学的历史》一书不仅讨论了欧洲人文学史,也讨论了中国、印度、伊斯兰等文明发展,必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斯托克霍夫介绍了欧盟科学基金委的主旨,特别是该组织为促进人文和社会科学而采取的新举措,他鼓励在座的人文学者关注欧盟的机会,与欧洲学者开展合作。

张凤珠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认为《人文学的历史》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宏大的视野和极简的表述两个突出特点。她猜想,作者如此做是为了聚焦、为了能够透过纷繁的现象寻找人文学科的本质。她感谢译者、编辑在做这部书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劳动。

任博德从写作初衷说起,他当初只是想尝试写一部关于人文学的历史,开始时也主要关注欧洲,后来拓展到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非洲等。与他而言,打破欧洲中心主义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之后,他举例说明人文的思想如何改变世界。公元前630年,印度语言学者帕尼尼发现语言背后都是有规律的规则,他称之为语法。由此衍生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递归”,这样我们可以用有限的语法创造无限的从句。正因为递归的概念,后来有了算法的概念。同时,任博德也详细回顾了中国古代墨家的逻辑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表述。他指出,这是人类共享的基本逻辑规律。之后,他介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文献学领域洛伦佐·瓦拉的贡献,瓦拉不断去对比文本经过历史长时间之后流变变异之后产生了不同的变体,试图去重构最原始的文本,并试图发现文本是否有误。这一方法也被用在科学发现,譬如当代生物基因的研究。最后,他从艺术史、语言学史、数字人文等几个领域进一步举例说明,人文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汪晖充分肯定了任博德教授新书试图打破欧洲中心主义、打破人文与科学之间的界限、重新思考人文的定位等几个意图。在他看来,中国今天的人文是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从而自然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人文学科的影响。当今的人文与中国古代的经学传统,西方的神学传统等关系对我们思考人文密切相关。关于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一方面人文受到科学的影响、在与科学的竞争中建立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人文又设法证明自己的独特性。这些都直接决定我们如何谈人文的问题。之后,汪晖在中国20世纪形成的教育体系和学科分类的背景下讨论了人文知识的概念,强调人文知识最根本的精神是无条件的追问,不断去追问边界。

来自清华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外文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学者围绕但不限于《人文学的历史》一书内容,反思人文的历史和现状,人文与科学、宗教之间的关系,对人文的地位、特点展开研讨,与两位主旨发言人进行了热烈的对话。

最后,任博德将他的新书赠送给逻辑学研究中心,研讨会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