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清华科史哲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科学史系系厅举办,《学术月刊》编辑张洪彬博士主讲 “晚清传入的两种科学宇宙观对于天道信仰的不同意义”。

张洪彬的讲座从两个核心问题展开:(1)晚清传入的大量科学知识,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具体而言,晚清传入的机械宇宙观和天演论对于天道信仰,分别意味着什么?(2)科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在中国语境和在西方语境表现有何不同?
张洪彬指出,作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宇宙起源学说:神创论和化生论,这两者的典型对应宇宙观分别是机械宇宙观和有机宇宙观,也即以分别机器为类比和以生命为类比的宇宙观。此外,在神与世界关系的问题上,也可以分辨出超越神论、内在神论和泛神论三种主要立场。基督宗教属于典型的超越神论,在近代,神创论和机械论世界观融合起来,并获得了自然神学的辩护。晚清中国,自然神学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使得机械宇宙观也为中国人所熟悉。晚清基督徒传播的自然神学、机械宇宙观所面对的是中国的天道信仰,其中的天、道、理等指称的是非人格化的世界/宇宙/自然,属于泛神论传统。中国古代宇宙观主张,宇宙仿佛生命有机体一样,能够自我发生发展,动力来自内部,而无需他者的创造和主宰。而这与晚清传入的机械宇宙观产生了冲突。另一方面,作为宇宙观的天演论也传入了中国。天演论的特点是:(1)天演论中,万物的起点是非人格化的;(2)天演论中,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有内在目的性,有规律和法则可循的,排斥外在的创造和干预,对牛顿范式的机械宇宙观和基督宗教的自然神学构成反击。因此,天演论被理解成一种新的有机宇宙观,有助于支持天道信仰(尽管在道德问题上有所保留),在中国获得了思想界的支持。出于对这一趋势的反应,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对天演论开展了批评。以上构成了两种宇宙观在近代中国竞争的图景。
科学史系师生就天演论和机械论的关联、机械宇宙观的含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