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李松做客新人文讲座 解析宋代《听琴图》中的“达”与“穷”

12月14日下午在六教,艺术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松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达’或‘穷’——从宋代《听琴图》看如何正确读图”为题,为到场的三百余位师生解析《听琴图》之画之真伪、何时所作、谁是作者、谁在抚琴、谁在听琴、主题为何等诸多之谜。

李松做客新人文讲座。

首先,李松介绍了关于《听琴图》存在着各种历史争论的原因。《听琴图》看起来像一张新画,有作假的嫌疑。他指出其中的原因是,这幅画虽然被认定为宋代画作,但在嘉庆年间才重新出现,由宋到清这段历史中,收藏线索空白;这幅画作保存完好,细节清晰,崭新程度超过了其他保留下来的宋代画作。此外,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作画者和画中人是宋徽宗赵佶,表达的是“兼济天下”的观政之“达”,但抚琴的状态也存在另一种寓意,即是“独善其身”的守命之“穷”。

接下来,李松从书法、题诗、图像结构和来源、图像细节等四个方面,详细阐释关于《听琴图》主题与作者的疑团。第一,将《听琴图》上蔡京与宋徽宗的书法与他们早年可考的字迹相比,初步可以判断该画是宋徽宗执政晚年,即1125年前后所作。第二,蔡京作于画卷上的题诗用了蔡邕和陶渊明的典故,暗含着向往陶渊明豁达自由、无所拘束的“无弦”生活之意。第三,这幅画的构图是采用北宋较为流行的“四点式”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被应用于“真子飞霜”镜面上。“真子飞霜”恰恰是高洁隐士的象征。第四,画面中主人公的服饰为道士服,又有“凌霄缠孤松”的图案,透露着出世之感。该道士的面容经过仔细比对,其实并不与宋徽宗相合。而道士身边之人是蔡京之说,也因服饰颜色不符蔡京的官品而站不住脚。最后,在此画的署名上,只有花押,没有“御制御画”,所以判断作者与宋徽宗无关。

最后,李松通过这一系列详细的考证——先通过书法确定制作年代,再紧贴画面题诗的语义,追索“抚琴图像”的历史来源,分析图像的艺术形式,将图像置于北宋晚期政治情境之中求得理解。他得出的结论是,这幅《听琴图》不是描绘徽宗生活的“写真”,主角不能确定是宋徽宗本人。绘画的作者应该是当时宫廷职业画师。画作的主题体现了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历代隐逸高士情怀的赞赏与附和,间接体现了宋徽宗的道教思想。对《听琴图》的分析过程也说明,绘画作品与历史文献可以互相参证,共同对还原历史做出贡献。

演讲人李松与主持人肖鹰对谈。

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师生就这幅画自宋代到清朝收藏史的消失原因、画中到底是不是宋徽宗本人、主题如何反映宋徽宗道教思想等问题,与李松展开了深入交流。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第十九讲,由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肖鹰主持并点评。

链接:李松,笔名李凇,艺术史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研究所Heinz G?tze讲座教授。先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2003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2003年10月调北京大学任教至今,2006-2015年任美术学系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艺术史。主要论著有《神圣图像》《中国道教美术史》(第一卷)《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陕西佛教艺术》和《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等。1999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首届美术学论文奖”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著作)奖”;2009年获文化部颁发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13年获“北京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次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有论文被译成德文、日文、韩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