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清华大学外文系主办、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及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协办的“翻译与跨文化价值重构:新译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研讨会”在甲所第二会议室举办。来自我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学者及参与该版莎士比亚全集的部分译者出席会议并发言,从价值重构的视角研究新莎士比亚译本,参译者分享了各自的翻译理念和实践心得。外文系余石屹教授策划并主持研讨会,外文系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会。
研讨会围绕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的中文新译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出版)展开,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世界文学所原所长辜正坤教授从宏观角度阐释了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文化意义,指出新全集是对前代译文的继承与超越,亦是中国与世界文化深度交流的体现。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刁克利教授热情讲述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实现经典化的历程。北京大学韩志华博士从文化交流程度的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北京大学李华英博士分享了翻译《冬天的故事》过程中对韵诗的处理策略,并朗诵了自己的译作节选。北京大学解村博士以生动的例证讲解《无事生非》中特殊语言现象的翻译策略,并对照了前代译者与新译本的不同处理方式。
余石屹以批评家的立场介绍了近期西方莎士比亚研究的新进展,并陈述了对皇家版莎士比亚译本的研究兴趣,引发现场译者与研究者的积极互动。外文系覃学岚副教授、刘昊副教授在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项目中分别担任《亨利六世·上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的翻译和《约翰王》、《泰尔亲王克里佩利斯》的翻译。覃学岚的发言兼顾理论与翻译实例,从语际差异与语内差异的层面探讨如何 “再现原作风格“,并重新审视”直译“与”意译“的问题。刘昊在发言中举例阐述如何从译者的视角体会原作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效果,并把译者的体会融入教学,辅助学生理解莎士比亚作品。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谢江南教授、朱源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生曹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语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生杨林,新疆大学外语系讲师、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生马丽娟,分别发表了对新译本及莎士比亚研究的观点。
本次研讨会是继2016年4月新《莎士比亚全集》发行仪式后首次以新全集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亦是新全集译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问题的首次专门研讨。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引发译者与研究者的进一步互动,对新时期的莎士比亚研究起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