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第五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成功举办。新疆大学李硕博士携新作《南北战争三百年》,与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围绕古代冷兵器战争主题对谈,并同现场与在线观众进行交流。

李硕与侯旭东对谈

王巍主持读书沙龙

讲座现场
李硕讲到,自己自幼便通过评书、演义、武侠小说等内容对中国古代战争充满好奇,发现传统的叙事模式中笔法渲染相对夸张,但其他史实信息却微乎其微,因此对中国古代的战争模式产生怀疑。他发现,古罗马的许多战争史著作中对战争的再现性非常强,但是中国古代相对缺乏如此详细的叙事。因此选择将再现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作为选题,以期挖掘更多史实,摆脱小说影视等带给大众的误解。选择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一方面出于个人兴趣,另一方面南北朝时期战争史内容相距甚远,非常值得深入探寻。侯旭东认为,历史学界更多地关注政治史,却鲜有人对战争史进行细致研究,因此这个选题具有突破意义。
侯旭东提问:为什么在西方史学中多有对战争的描述,而中国史家却较少进行这方面的记录?李硕认为,西方很多史书都是由战争亲历者来描写,贵族负责战争的同时对文化领域也有所涉猎。但是中国较早地进行变法,带来了文武分工的区别,人才开始专业化,使得著史之人远离了战争现场。侯旭东补充称,这一中西差别的产生也与我国儒家、道家传统中反对战争的理念有关。由于反对战争,儒家著史时便尽可能减少了战争的相关细节。
接着,李硕针对“军事”与“战争”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军事史更侧重军事制度方面,但并不是十分注重战争本身;而战争史则不止研究战争,更侧重“人”本身。在战争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都在起作用,可以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李硕选择通过战争史的视角研究人类社会史。侯旭东认为这一视角是很好的切入点,以往的史学家们都只将战争视为事件背景、重视战争结果而非过程。
最后,李硕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冷兵器战争中的细节,如在步兵作战中需要严格的纪律,军队中注重严丝合缝的组织、控制链条,这种自上而下的严密牵制是确保指挥链条完整清晰的必要保证。在这样关系紧密的军阵当中,对武器的选用等方面都有特定的方法。而在骑兵作战方面,春秋时期本是注重战车作战的,贵族间的战争严格遵守战争规矩章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马镫与马鞍的发明使得骑兵作战优势立显,这也影响到了骑兵的作战方式、武器选择等问题上。
互动环节,听众针对南北方战争阵型、战争形式、武器变革等多项战争细节进行了提问,并得到了细致、专业的解答。
主题书目: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混乱又迷人的时期:南北对峙、战争频发、政权更迭。在这三百多年中,战争本身如何进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又有哪些?战争又如何与民族、政权、财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这个时代?
《南北战争三百年》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人物链接:
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兼及秦汉。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简牍,尤其是新出土的湖南长沙三国吴简的研究,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
李硕,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科实验班)学士,清华历史系直读博士,做过新闻记者,2013年至今任职于新疆大学,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