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讲举办

3月30日下午,清华科史哲讲座第8讲在蒙民伟科技大楼南楼科学史系系厅举办,宋俊岭教授以“芒福德学说及其实践意义”为题发表报告,科学史系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等系内外师生参加讲座。

宋俊岭发表报告

宋俊岭与吴国盛交流

宋俊岭从芒福德的全才(generalist)特点开始对芒福德思想的介绍。科学学科各有固有的传统,也各有其边界,各科学学科之间的壁垒需要沟通。牛顿需要借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支持他的物理学体系,与此相仿,芒福德用整体论的视角来支持自己的研究。芒福德的研究题目都是综合性的大题目,使用的是多学科的方法。同时,芒福德的工作将学术活动的注意力唤回到人类自身之上,他认为宇宙研究的核心不能排除生命世界及人类,这应当构成宇宙研究的价值中心。

随后,宋俊岭探讨了芒福德是不可知论者还是目的论者的问题。在此之前,有文献认为芒福德是不可知论者,但宋俊岭根据文献证据与对芒福德的整体理解指出,芒福德实际是一位目的论者。所谓“不可知论”相对于否定神存在的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在回答“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时不做回答,也即回避本原问题的回答。科学占据统治地位后,万物丧失了原来神创论框架下的地位,人失去了目的。很多思想家对此做出了回应,例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便占据了上帝的地位。芒福德中晚期使用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的概念,认为宇宙的运动过程背后有一个主体性在运作,人类的诞生是有深远意义的。这一意义上,芒福德的目的论与神话和宗教是一脉相承的。

宋俊岭指出,芒福德的整体论思想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这首先体现在城市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学科建设上。语言文字和城市是文化进化的两大手段,今日世界迫切需要城市学这一学科,它既是技术科学与技术手段,也是人文学科的学理性探讨,应当成为人文科学族群的一员。城市学成立的标准有三点:(1)有没有明确的、唯一的研究对象;(2)有没有自己合理的学科定位;(3)有没有合理的教科书、教研室、研究项目、期刊、组织等。可以在芒福德思想的指导和启发下,为建立城市学学科而进行工作。其次,芒福德的思想与方法可以服务于社会结构分析。社会可以有稳定高效的纵式社会结构与和谐有机的水平社会结构。这两种社会结构可用来分析中国现当代社会的进程与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关键在于政治的地位——政治是一个子系统还是高踞于社会之上。在纵式社会和水平社会的混合中,政治从各领域逐步退出将导致进步的结果,但在当代中国,这种混合过程还没有完成闭环,政治与其他社会领域之间还存在结构性的断裂。

最后,宋俊岭分享了自己的治学经历和体会,针对张之洞“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的说法,重新申辩了中国社会中学术的地位与作用。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和学者就芒福德城市理论、城市学学科建设、芒福德影响和研究现状等问题同宋俊岭进行了交流。

人物链接

宋俊岭,社会学家。1939年农历9月9日生于四川万县,1957年考入北大西语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1989年霍普金斯-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访问学者,1993年应邀担任纽约州立大学地理和区域规划学系芒福德研究中心(RPAA)客座教授。归国先后担任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刘易斯·芒福德研究中心中方主席。主要论著译著(包括合译)有:《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国外城市科学文选》、《日本社会》、《中国城镇化知识十五讲》、《城市发展史》(芒福德)、《城市文化》(芒福德)、《机器神话(上下卷)》(芒福德)、《刘易斯·芒福德读本》、《技术与人类发展》(芒福德)、《刘易斯·芒福德传》、《人文标准》、《常青的纪念》、《水气火土:元素发现史话》、口述历史《紫竹茶话》(已有德译本),合编《中国市县大词典》等,是芒福德作品的主要汉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