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国史学位授权点通过现场评估

5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会在文北楼309室举行。

评估组组长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担任,专家组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何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兴涛、刘后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乐贤,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阿部幸信。

现场评估会由历史系副系主任方诚峰主持,中国史学科负责人、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汇报了学位点建设与发展状况。汇报包括本学位点的组织结构、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支撑条件、发展规划等。重点介绍了博士和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选拔、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分流淘汰、论文质量把关、研究生就业等具体制度设置与实施情况。汇报着重陈述了本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上有特色的制度建设,如博士生培养方案中的主辅修制度、第二外语测试、课外读书会和沙龙、毕业论文复议制度等,也重点说明了本学位点在学术、培养上“少而精”的特点。

专家组就汇报内容进行了询问和建议。赵世瑜认为,清华大学历史学科涉及面非常广,但部分领域师资比较匮乏,尤其需要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引进,提议是否能依托重大课题、项目等引进合同制研究人员,或创立新的学术平台,以解决部分师资不足的问题。与会专家还询问了本学位点在自设二级学科方面的设想。何晋询问了博士生资格考试的考试形式、时间限制等问题。刘后滨对本学位点在博士生培养上的国际化制度表示肯定,并对 “三位一体”的本科培养目标表示认同。此外,与会专家对博士生第二外语测试、学分互认政策等进行了询问,并提出了建议。

专家们建议:扩大本科二学位的规模,以扩大本学位点的影响并更好地贡献于整个清华的本科教学;本科自主发展课程应有更为明确的引导与限定,如对社会学、人类学、法制史等方向的具体课程进行建议;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加强中古以下时段(唐宋至近现代阶段)的内容;增加对研究生科研项目的支持;研究生、本科生培养中应加强包括田野调查在内的科研实践等内容。

专家经讨论拟定评审意见,认为清华大学中国史学科学位授予点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合理,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上都有切实的制度保障,符合国务院学位办和学校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议学校对本学科点适当扩大教师规模,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的支持力度和针对性,制定跨校选修课程、学分互认等有弹性、有针对性的研究生管理、培养制度。

研究生院学位办负责老师,以及历史系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现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