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首届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颁奖仪式于六教C101教室举行,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文化素质基地主任杨斌教授为获奖者陈怡教授颁奖并致辞。颁奖仪式结束后,陈怡以“中国人的大学问——《大学》解析”为题发表学术报告。
颁奖仪式由文化素质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教授主持,王巍介绍了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的缘起。王步高先生是享有盛誉的大学语文教学名师,2009年于东南大学退休后应邀来清华大学任教,他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清华执教期间与清华师生结下了深厚情谊,为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11月,王步高先生不幸去世,清华师生深切缅怀,一位清华校友匿名捐资百万,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王步高教育基金”,以此纪念王步高先生,支持清华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经教务处、人文学院、文化素质基地协商,决定设立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每年由相关单位组织专家与学生评选,奖励一位对于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课程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据悉,设立这类奖项在国内知名高校中也是首次。
荣获首次“王步高通识教育奖”的陈怡教授是一位出色的教学管理者,曾任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与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高教学会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主编、教育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教指委委员等职,曾获评“全国大学优秀教务处长”。陈怡也是优秀的大学教育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出版了《今读》、《庄子内篇精读》、《讲读》等多本关于中国文化的教材。陈怡更是一位杰出的教师,他自2000年以来在多个学校开设中国传统经典阅读的课程。自2009年起在清华大学开设“《老子》与《论语》”“《庄子》导读”等课程,每年教学128学时,教学效果优秀,2014年曾获清华大学首届“龚育之奖教金”。
杨斌在致辞中说,清华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正在进行中,要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落到实处。陈怡教授在清华大学的教学中既传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也培养了同学们阅读经典的能力,他本人更是中国传统人生价值观念知行合一的践行者。陈怡教授身患重症十多年,但他坦然面对,乐观开朗,教书育人。清华同学从陈怡教授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有关中国传统经典的知识,更是在面对一位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行道者。

杨斌为陈怡颁奖
陈怡在获奖感言中表示:自己始终深受王步高教授之影响,不仅对于生活与生命抱有乐观精神,同时誓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之精力与能量。他也认为,经典阅读与经典文献教学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精神之血脉,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颁奖仪式结束后的学术报告中,陈怡以详实的文献材料与精彩的讲述,结合朱熹注本《大学》,为现场听众详细分析了《大学》中的儒学之道,解读儒家“德”之深刻内涵,并分享《大学》带给读者的深刻启示。
陈怡从四书五经的来历阐述了《大学》的重要地位及意义。他认为,儒家通过重视教育来培养“大人”与“大学问”,而《大学》则是儒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集合,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学的论述。他结合朱熹注本《大学》的行文分段逻辑,从“经”与“传”两个角度,逐字逐句分析《大学》文句含义及内在逻辑关系,并为大家讲解其个人为《大学》所作增删句读,展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出席本次颁奖仪式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先生,清华大学原校长助理、文化素质基地原常务副主任李树勤教授,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王丹女士,王步高先生的外孙王子航同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文化素质基地副主任蔡文鹏副教授等。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