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人文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在大礼堂举行。院长万俊人,党委书记孙明君,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罗钢,党委副书记刘晓峰、解峰,副院长蔡文鹏,校友代表、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张碧涌,教师代表,2018届全体毕业生及毕业生亲友出席本次典礼。典礼由副院长戚学民主持。


戚学民介绍了2018届毕业生总体情况。人文学院2018年7月毕业(结业)生总计294人,其中国际生130人。毕业生中包括本科生215人,硕士生54人,博士生25人。


罗钢宣读了2018届毕业生学位授予情况,孙明君宣读了 2018 届优秀毕业生、优秀学位论文、启航奖获奖名单。

教师代表、中文系教授、人文4班主任张美兰在发言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是平凡的人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每个人都要“终生学习, 智慧长存”。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使同学们走入了理性、科学和智慧的殿堂;走出清华,更应肩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要踏实为人,融入社会,放眼未来,才能活出新的精彩,正所谓“邺架巍巍,致知穷理。肴核仁义,学古探微。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本科毕业生代表、外文系英42班张雨涵在发言中提到,在园子里遇到更真实、更好的自己,能以纯真和勇敢的心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一份完美的毕业答卷。在大学四年学习人文科学的过程中,她学会了深度观察与透析社会,受到了人文学院追求个性发展与独立思考的氛围深刻的影响。笑对生活,保持自我,追求卓越,不忘初心,是她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她对同学们的祝福。

教师代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获得者、外文系党总支副书记赵蓉希望同学们能始终保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保有对终身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成为对家人、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能用自己所持有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研究生毕业生代表、硕152班的杨航回忆了清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到了文、史、哲、外融会贯通的人文学院带给自己的成长。毕业后,要带着清华的烙印出发,用行动和实践实现老师的期许。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中文系校友张碧涌发言,他提到,清华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精神,我们身上都带着清华人文精神的底色,清华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他回顾了人文学院的发展历程,向同学们提出三个“不要忘记”:不要忘记自己是解难题的人,遇到困难挫折有勇气面对;不要忘记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精益求精;不要忘记坚守,保持恒心和毅力。

国际生毕业生代表、中文系博士戈雅的清华梦始于20岁时的一次参观,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打动了她。到清华后,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颇丰,开始从中国的角度去看中国问题,将西方理论和中国的方法结合起来拓展个人的视野。毕业后,她决定回到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将从清华学到的知识、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传承下去。

万俊人表达了他对2018届毕业生的期望与祝福。他说,具体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学习的情景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会留在我们的心中,希望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太阳,照亮一片天空,一片大地,保持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发光发热。“清华不能为你保证什么,她只能目送你去远方,去创造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