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各方致唁电、唁函缅怀悼念李学勤先生(部分个人,24-25日)

(以下内容不分先后,以姓氏拼音为序)

惊闻李学勤先生逝世,震惊不已,悲痛万分!请向先生领导的中心和先生的家人转达我痛切的哀思!先生是中国史学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学者。天分之高、涉猎之广、贡献之大、影响之深都是无与伦比的,先生的学问简明、生动、具有强烈的开拓性和穿透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代从事古代文字、文献、历史、思想研究的人无不是看着他的书成长起来的。想到今后将无法再聆听先生的宏论,无法再拜读先生的文字,真的感到无法适应。先生现在已经化为一颗巨星,在天上护佑着我们。我们会在先生开拓出来的学术大道上继续努力前行,以不辜负先生生前的期许。先生安息!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曹峰

2019年2月24日

上午课后,惊悉李学勤先生噩耗,感伤莫名。我与李先生从未谋面,2010年,我的《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一书编成,应友人引荐,李先生欣然答应作序,体现了李先生一贯奖掖后进、高风亮节的作风,令人感佩。今特撰一联,以托哀思。

学富五车,上溯甲金,旁探简帛,眼界穷大千;

勤黾一生,远追三代,綢绎文明,胸襟洞今古。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陈年福敬挽

2019年2月24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悉学友李学勤先生仙逝,不甚悲痛。

学勤先生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大师,在中国思哲史、古文字学、青铜器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仙逝,是我国学术界重大损失。

先生在我院兼职教授多年,期间,对书院学术的研究、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深为我院师生怀念。

在此,我怀着悲痛的心情谨向先生吊唁并恳请先生家属节哀。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原院长 陈谷嘉

于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五日晨

尊敬的出土文献中心黄主任、刘主任及各位领导、老师:

今晨惊闻李学勤先生不幸辞世,倍感沉重与悲痛。我本人与李先生是多年老友挚交,时常感念李先生为人之令人钦佩。他长年来对学人的热诚帮助,是遐迩共明的。我编辑《道家文化研究》,每有稿约,先生无不尽心尽力,鼎力支持。李先生驾鹤西归消息传来,又使我情不自禁回忆起与李先生交往的种种情景,心中充满不舍与缅怀......惜本人现身在台湾,3月10日才能返京,万般遗憾无法亲自前去吊唁。隔海遥望,在此向中心致以最沉痛的悼念,向李先生家人致以深切的慰问!

陈鼓应 敬上

尊敬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各位老师、同仁:

惊闻噩耗,甚是悲痛。李学勤先生一生兢业克勤、博学多闻,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作出杰出贡献。李先生的离去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损失,也是海内外学术界的损失!哲人其萎而精神长存!先生絶学千秋、永载史册!

陈慧敬 唁

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治丧委员会:

惊闻我国当代著名学术泰斗李学勤先生不幸仙逝作古,万分悲痛!

李学勤先生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领域均作出了划时代的卓越贡献,泽被学林,功德无量!他的逝世不仅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泰山其颓,哲人其萎!先生德业,永垂千古!

中国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特聘研究员、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程奇立(丁鼎)

2019年2月25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并先生家人:

惊悉先生驾鹤西去,心情无比悲痛,也为学术界感到无比惋惜!按说像先生这样年高德劭、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以及古文献学家,我是没有机会与先生产生交集的。然而,在先生的提携下,我有幸于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期间到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访学,有幸现场学习以先生为首的古文字研究顶尖团队整理与研究清华简的过程与方法,也因而有幸参与清华大学历史系乃至北京其他高校著名历史学者的课堂和学术活动,利用清华大学图书馆海量而优质的学术资源。这些对于我在学术上的迅速成长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如今,先生己去,我却还来不及报答于万一,怎么不叫人万分痛心与遗憾?先生的恩情,我唯有永远铭刻于心!经先生亲笔签名、写评语的表格以及先生发给我们的手写稿我都一直珍藏着,先生的音容笑貌也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它们不断地提醒我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以不辜负先生的栽培!

恳请先生家人节哀、保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丁全红

2019年2月25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闻李学勤先生离世,如雷轰顶!!先生是本人的恩师、是影响和改变本人人生,更是的影响和改变现代中国学术的导师。值此举学哀痛之际,敬请治丧办公室代表曲阜师范大学向先生敬献花圈一枚(费用待本人参加吊唁时付)。

曲阜师范大学 黄怀信2.25

惊闻李学勤先生仙逝,甚为哀痛。怀念多年来与先生一同为国家鉴定青铜器时,先生认真细致观察、准确高超的判断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古文献、考古学诸领域的卓越贡献将彪炳史册。

望先生一路走好。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郝本性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惊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李学勤先生于2月24日凌晨辞世,本人特向李学勤先生致以深切的哀思和悼念!

李学勤同志一生精勤不倦,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特别是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学术界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中国学术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先生的不幸逝世是国家和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和学术事业将沾丐后人,永世长存。

谨此向李学勤先生的家属表示沉痛悼念和诚挚慰问!恳切希望先生的亲属保重身体,节哀顺变!

冯克坚

2019年2月25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悉李学勤先生仙逝,不胜震悼。李学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一代先秦史、古文字学大家,建树卓著,著述繁富,德高望重。他的逝世是我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谨通过李学勤先生治丧委员会向李学勤先生家属致以问候。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黎虎

尊敬的李先生治丧委员会:

我是北邮的刘成群,得知李先生仙去,万分悲痛,周四拟参加追悼会,敬献花圈,内容与光胜一致就可以了,请代办一下,谢谢。

我的联系方式:189********。感谢感谢!

李先生千古!

刘成群 敬上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收到“李学勤先生讣告”,惊悉先生辞世,巨星陨落,泰山其颓。先生毕生于学术事业,在多个学科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为中国学术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先生的去世,不仅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特此沉痛并深切缅怀先生!先生千古!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 罗运环 鞠躬致哀

2019年2月24日晚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悉李学勤先生逝世,谨致哀悼。先生学识渊博,对先秦史和古文字研究贡献尤为巨大,永远令人怀念!

荆州博物馆 彭浩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同仁:

惊悉李学勤先生不幸辞世,深为哀悼!

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术大师,终身致力于学术研究,大力奖劝后学,笔者就是在治学道路上多次受到李先生提携和指导的后辈学人,值此哀痛之际,谨对李先生表示沉痛的悼念和深切的缅怀!

此致

敬礼!

彭裕商 敬輓

2019年2月24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及李学勤先生家属:

惊悉李学勤先生不幸逝世,深感悲痛!李学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古文献学专家。他一生奋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与研究领域,为当代古文字、古文献学与先秦史研究的进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先生为人平易,奖掖后学,他真诚无私地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我们无不得益于李学勤先生开辟的思路和方法。李先生的研究成果著述如林,更获得了众多学科的广泛尊重,他的逝世,是我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值此之际,我谨向贵中心并通过贵中心向李学勤先生的家属表示沉痛悼念和诚挚慰问!恳切希望李学勤先生的家属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先生丰碑永在,永垂千古!

中华书局 骈宇骞

2019年2月25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惊悉李学勤先生于24日仙逝,甚为悲痛。李先生是我国文史学界近三十年来将文献与考古相结合成就最卓著的学者,在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先生终生勤奋治学,道德学问,堪称学界楷模,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将永久嘉惠学林,激励后学。李先生的不幸逝世是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2006年到2007年,我曾聆听先生讲授青铜铭文,受益匪浅。我谨代表教育部高校古委会直属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体师生,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李先生的不幸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漆子扬

2019年2月25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闻李学勤先生不幸去世,谨表示十分沉痛的哀悼!李先生的去世是我国学术界,尤其是文史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先秦史学界的巨大损失。谨向师母及李先生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李先生一路走好!李先生千古。

河北师大 沈长云

2018年2月24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我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78级研究生,李先生指导的首批研究生。惊悉先生仙逝,不胜痛惜!兹拟挽联一对,敬请张挂于八宝山遗体告别仪式处:

程门曾立雪四十余载铭心刻骨

马帐今空依弟子白首梦续前缘

不肖弟子孙言诚 刘桓 吕宗力敬挽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悉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不幸因病逝世,在我个人是痛失良师,对于我国学术界则是失去引领风骚半个世纪的学术巨匠,是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先生不但在甲骨文、金文、简帛、古史、考古及历史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且循循善诱,扶持后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先生是我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后来在我长期研究甲骨文、金文、古史的过程中,先生一直给与指教、鼓励和帮助,总之,先生给与我的很多,而我却无与回报。哲人已逝,在此谨表悼念之情。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78年研究生,古文字、古史学者刘桓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今日凌晨零点十一分,清华大学文科复建的学术领袖,我们敬爱的李学勤先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仙逝!我谨代表清华人文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并以我个人的名义敬挽一联以悼先生千古!

泣曰:

走出疑古,甲骨青铜三代史,文章光道德,存驻不朽;

标举释陈,帛书竹简九夷师,贝叶护莲花,始终清华。

先生的独立求学之路始步于清华哲学探索(逻辑),圆寂于清华史学复兴(清华简),是清华人文复兴的一面旗帜!先生千古!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万俊人

2018年2月24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沉痛悼念当代学术泰斗李学勤先生,泰山其摧,哲人其萎!李先生千古!

王晖 拜

惊悉知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专家、考古家李学勤先生不幸辞世,哀悼至深。祝李先生早升仙界,也愿李先生家属节哀,保重身体。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王学理

2019年2月24日西安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暨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李先生仙逝。作为学生的学生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先生!

我请求李先生治丧办公室分别以王震中个人、以及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的名义,给李先生送花圈。谢谢!

另外,由于2月28日上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大学有课(给本科生上“中华思想通史课”),故无法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李先生千古!

王震中

2019年2月25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悉李学勤先生逝世,悲痛万分。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先生对于甲骨学、青铜器学、简帛学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先生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在学术上对我帮助极大。先生的逝世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在此,我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先生,向李先生家属表示慰问。

李学勤先生千古!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吴镇烽

2019年2月24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同仁:

今天得知李学勤先生逝世,让我非常痛苦。这真的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恐怕不会再见到这样的学者了。

我第一次见到李学勤先生是1979年,在加州大学召开的马王堆文献研讨会。我当时刚刚进入研究所。听着李先生那样详细,那样清楚地讨论马王堆文献,我一边感到敬佩,一边感到惊讶,一个人怎么能够这样聪明!两年以后,我第一次在中国参加学术研讨会(即1981年在山西太原召开的第四届古文字学研讨会),又见到了李先生。我还记得他当时不但对我的老师倪德卫(DavidS.Nivison)非常客气,也对我那样的年轻研究生同样客气。后来我在中国参加会议的时候,晚上常常去拜访李先生,坐在他的房间里聊天。每次都会有一系列的年轻研究生进入房间向他请教,李先生对他们也都同样客气,让我更羡慕他做人的态度。

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成果毋庸由我来说明,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但是我可以简单说一下他的精神在国外的影响。在1994年,我和鲁惟一(MichaelLoewe)正开始编辑《剑桥中国上古史》的时候,我们在芝加哥召开了一个筹备会议,不但邀请了那本书的作者参加,并且也邀请了李先生来做顾问。为了参加这两三天的会议,他专门从北京来到芝加哥,每日都整天仔细聆听英语的报告和讨论,而且经常提出宝贵的意见。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会下吃饭的时候,李先生都会陪着研究生聊天,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李先生另外一次来芝加哥是1997年的冬天。他当时和尊敬的师母在达特茅斯学院做访问,我以为来芝加哥应该比较方便。当天晚上在我家吃饭的时候,我才发现李先生和师母是早晨六点钟从达特茅斯那里先坐五个钟头的公车到波士顿,再从波士顿坐飞机到芝加哥,下午还做了精彩的演讲。李先生和师母都很兴奋,不觉得太辛苦。这也可以说明他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做人的态度。

从2003年李学勤先生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以后,我每次到北京一定会拜访他,而他每次都像接待老朋友一样接待我。现在我这位老朋友已经走出了我们这个暂时的学术界,走进了永恒的历史。

我和清华大学同仁一样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学勤先生!

芝加哥大学东亚语文系、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 夏含夷

2018年2月25日

李先生走好!

25年前在首届长沙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受老乡专家熊传薪、高至喜二位引荐我得以凭论文《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主题思想辩正》一文以学者身份参会,花名册上我在末尾,是各国参会人员中唯一来自乡文化站的乡巴佬。上午的发言我在末尾。午饭时,他做为到会的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许多人请他入首席。他说:小颜我与你一席吧。就近坐我旁边,肯定并鼓励我:以民俗进入考古在国外是很普遍並很受推崇的事情,在中国却未被关注。今天你这么做了,而且我很同意你的观点……而后赐我名片让我到研究所找他……而后一天我真去找他了……他把手下各科室的中层召集一起,向他们介绍我时用到了嚇得我一滾的名词一一大师呀……先生以学术为大,不依社会地位论英雄的人格平等意识一直感动和教导着我此后的处世待人……十多年前我调到北京后曾两度寻他,都遇上他身体欠佳,遗憾来京后至今也没再次拜见直到今天见到此帖知先生驾鹤西奔……记此数言,以为唁念。先生必英名永垂!

颜新元

怀念李学勤先生

今天在清华文学院老师群里,惊闻李学勤先生过世,心情很是沉痛。与李先生相识相交有很多年了,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79年,我还在东北师大历史系读大二,李学勤先生应邀来学校做学术报告。李先生是国内最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那天主要讲甲骨文研究历史和现状。如甲骨文这样深奥艰深的学问,对我这样文革期间上中学并以应届毕业生身份考上大学的人来说,太难了。然而,李先生做学问的严谨和大学者的气度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此知道了李学勤先生。

来北京后,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去拜访了李学勤先生,接触渐渐多了起来。后来李学勤先生接受清华大学教职,我此前已经离开清华,但历史系老师有年终聚餐的惯例,每次都会邀请我回去参加,李学勤先生也会来。我们坐在一桌都会很开心地畅聊。记得他提到东北师大历史系陈连庆老师,说他很有学问。他和吴枫教授、李洵教授都很熟悉。

有一次在一起吃饭,见李先生牙齿脱落,我建议他要去补上,可以更好地吸收营养,对身体有好处。李先生说是的,一直想处理,总没时间。

李先生以前住在北京西三环紫竹桥附近一个陈旧的板楼里,房子是不大的两居室,社科院分的。从李老师家里出来站在走廊上,可以看到香山。李先生说,社科院在双井那边可以给分一套面积比较大的房子,但在这里住习惯了,也不想动地方。每次去李先生家,就在先生的书房里坐着聊天,师母是很贤惠的老人,总是陪在一边,不时给我们倒茶。李先生在甲骨文研究上颇有建树,是目前国内研究甲骨文的权威。一次在李先生家里,他送了我一个64开的薄薄的小本子,是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上面有李先生的联系方式。李先生说,这就是我的名片。一次,李先生从陕西考察一个考古发掘现场回来,和我谈起那里的考古情况,有些兴冲冲的。后来还把他在考古学报上发表的论文送给我看。他对研究的执着和沉迷可见一斑。

李先生对后学奖掖扶持可谓不遗余力,谦和待人,温婉如饴。大约是90年代初。北京师大何本方先生、北大岳庆平先生和故宫博物院院长朱诚如先生联合主编《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给了我一个副主编的名头。那时做学问还真是认真严谨,我分担的词条写作,都是在清华图书馆古书库里完成。图书成稿,何本方先生希望找一位史学名家作序,我说请李学勤先生吧。何先生说李先生未必能给写的。我说我去请他。到了李先生家,不用多说客气话,直言相请。李先生谦虚地说,对宫廷文化没有研究,恐怕写不好,试着写吧。大约过了半月,李先生叫我去取。到了李先生家,李先生给我几页稿纸抄写的序言,工工整整约3000字,让我分外欣喜。李先生从多个方面说明研究宫廷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这部三百万字的工具书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可惜,该书出版后,李先生作序原稿不知所踪,有些遗憾。2006《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正式出版,带着样书去李先生家,李先生又是高兴地和我聊了很久。

2001年时尚集团旗下的《华夏人文地理》即将创刊,好友时尚集团董事长吴泓找我,说想请几位学术界的先生做顾问,要把这本杂志办成美国的《国家地理》。我答应了,便开始帮他请人。要考虑到各学科的代表性,我邀请了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李学勤先生、中国红学研究所所长林冠夫先生、中国社科院边疆研究中心主任厉声先生、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秦晖教授、清华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杨圣敏等先生。这样高水准的顾问团队足够豪华。各位先生都是我上门或电话邀请,但对李先生的邀请,我希望吴泓和我同去,以示尊重,并可顺便认识一下李先生。吴泓和我到了李先生在紫竹院附近的家里,相见甚欢。以后李先生告诉我,他常会收到《华夏人文地理》,说杂志办得不错。

因工作繁忙,一度和李先生联系不多。一次在清华文学院走廊里经过,在一扇半开的门里,看到李先生在给博士生讲课。李先生看到我,马上出来和我说话,说好久不见了。见李先生在上课,就匆匆和李先生告别。李先生说已经搬到清华荷清苑住,邀请有空去他家坐坐,还把新家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给我。我答应一定去看看。

2016年,适逢甲骨学奠基人罗振玉诞辰150周年,罗振玉孙女罗琳找我,想搞一次纪念活动。我提议说,这事应该向李学勤先生征求一下意见,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罗琳说太好了,只是和李先生没有接触过。我马上打电话给李先生,说明情况。李先生说,请罗琳到他家去,他可以给些意见。后来罗琳去了,李先生也告诉了我他们交流的情况。我表示感谢,并说要抽空去看他。李先生说随时欢迎。

李先生在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古文字研究方面都是国内顶尖的专家,然而李先生又是谦虚得令人肃然起敬。一次,李先生对我说,云南有个杂志社来采访他,说要做一个专访。那家杂志叫《大家》。李先生说,要是采访学者我还可以接受,说是来采访大家,这个不合适,我不是大家。李先生婉拒了采访。这件事让我觉得李先生还是很有性格的。

从2016年开始,每年5月份我都会邀请清华文学院、社科学院老教师聚餐,让那些可敬的老人有一个可以见面交流的机会。每次活动前我便给李先生打电话邀请他出席,李先生都以身体不好,走路不方便推托了。他说膝关节有毛病,有一次也说正在赶一个什么课题,太忙了。

一直以为哪天去清华就去拜访他,不成想这已经成为永远的不可能。真的为失去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深深叹惋。

挽李学勤先生:

考据甲骨青铜披肝挂胆成巨匠

通识殷墟秦汉呕心沥血著宏文

李学勤先生千古!

杨洪波

2019年2月24日

挽李学勤先生:

一生铁笔写春秋学界蜚声称巨擘

八斗高才通今古庠畔垂名铸华章

杨洪波敬挽

2019年2月25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先生治丧委员会及李先生亲属、友好:

早上惊悉著名学者、老友李学勤同志不幸辞世,我深感悲痛。

学勤同志在地下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古文字、思想史以及汉学研究等领域,都有建树。他学有专长,提携后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人文学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编撰《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的“诸青”成员之一,学勤同志曾经与我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学勤同志逝世,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砥砺道德与学问的良师益友。

谨具唁电,愿李先生亲属与生前友好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张岂之 痛悼

2019年2月24日

敬悼李學勤教授

學勤先生慟於2019年2月24日逝世,學界同感哀悼。謹略誌一二事,以申永懷如下。2005年3月29日下午我代表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邀請先生蒞臨擔任本中心第29次學術講論會演講,講題是「周公廟遺址與甲骨文」。先生於古文字的考釋、地理位置的分析、史事年代的考覈等,至為深細,博得滿堂掌聲,不在話下。當晚我安排宴席,敦請了孔達生(諱德成)老師坐首席,先生為主客,廖名春兄亦受邀,還有周鳳五教授以及好幾位臺大老師,席間大家暢談掌故,賓主盡歡,達生老師和先生談興尤濃。其後我訪北京,有緣多次赴先生府第拜訪。記得有次和先生談到《詩經?魯頌?閟宮》「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我匯報了我的解釋以及相關的文獻和問題,先生即說:「這個『翦』字,你釋為『齊』,是《毛傳》的解釋,關鍵是這個『齊』字是什麼意思。」我當時正在起草相關的論文,材料當了然於胸,但先生在和我閒聊時隨口即說出〈閟宮〉「翦商」『翦』字《毛傳》之訓解,其思致之敏銳,記憶之準確,令人歎服。另一次我訪問清華大學,閱覽清華簡,結束後再訪先生。時近中午,先生和師母邀請我和他們散步到小區附近的餐館吃飯。席間我們一樣談論學界掌故,談及傅斯年先生在中研院創立「歷史語言研究所」撰寫〈旨趣〉一文,先生即說:「傅先生在中研院成立史語所前,在1927年已在廣州的中山大學成立了『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我因承乏撰寫臺灣大學《校史稿》校長傳記,對相關材料年份當不陌生。然而先生亦是在閒聊時不加思索即道出掌故,連年份亦不差毫釐,驀然再加深了先生給我博學彊記的深刻印象。以上僅屬平生問學兩片段,其餘我無數次和先生互動,驚服其淵博無涯涘之餘,均感如沐春風,平易近人。如今哲人其萎,後學惆悵,德業風範,只能留存記憶了。先生精研《周易》,溯源甚深,成果斐然,學界共知,我所欽慕。幾年前岳麓書院相遇,我曾當面向先生報告,拙著《周易源流研究》正在定稿,完成後當奉呈先生郢正並請賜〈序〉,先生也慨然許諾。可惜因我散漫愚鈍之故,拙稿尚未殺青,而一年多前已聞知先生入醫院。當時已覺與先生結文字緣之事頗為渺茫。今日先生辭世,微願終將隨薤露之晞而成幻影,寧不傷哉!

輓聯:

治卜辭鼎銘綜三代子孫永寶盛德大備;

研經史遺文匯百家杏壇垂頌道範長存。

後學 鄭吉雄 敬輓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闻李学勤先生不幸去世,深感悲痛。李先生是学问大家,但一直谦和待人,对我们后学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在我个人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也多次得到李先生的帮助,对此我感恩至深。请代向李先生夫人及家人转达我的哀思,请他们多保重。

请问可否代我在李先生灵前敬献一个花篮,并告知如何收取费用,谢谢!

后学周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