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各方致唁电、唁函缅怀悼念李学勤先生(部分个人,26日整理)

(以下内容不分先后,以姓氏拼音为序)

惊闻李学勤先生辞世噩耗,不胜痛心。先生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1953年进入科学院哲学所工作,不久又进入社科院历史所工作。学术视野十分广博,凡中国古代甲骨、金文、简书、帛书、考古学、中国先秦史、中国古代文献、史学理论无不专心攻读,不仅著作等身,而且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晚年被清华大学聘为资深教授,继续研究中国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声名博闻海内外,是中国当代人文学科的学术大家。

天不悯人,先生驾鹤西归,学生失去良师,同志失去益友,学校失去大师,国家失去学宗,亲人失去慈考,是国家教育界、人文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悲哉,哲人离世!哀哉,学长永诀!

鸣呼,先生贵体重归大千世界!幸呼,先生一生德、言、功永垂不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大千世界合其寿!薪火相传,精神不灭。

安息吧!先生。哲人永存,神享馨香!

吉林大学陈恩林敬悼

2019年2月25日

敬悼李學勤先生

驚聞李學勤教授仙逝,曷勝哀悼!先生畢生勤謹治學,勇猛精進,魄力宏大,於整理、闡發古史與考古建樹至偉,嘉惠後學良多,學界仰止。回溯前塵,憶昔音容風貌,至感哀思,謹此遙致悼念。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陳方正敬輓

今天,惊悉李学勤先生去世,心情格外沉痛。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与李学勤先生八十年代初相识,那时我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杂志社历史编辑,负责“楚文化研究”专栏的初审,李学勤先生是楚国史研究的权威,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上经常见面,1983年杂志历史组组长何浩要我专程赴京向李先生约稿,我得以到李先生家与他长谈。李先生颇有长者之风,总是鼓励我,在我的楚史文章1984年获得《历史研究》首届优秀论文奖后,高度评价,以后就成了忘年交了。2000年武汉市召开盘龙城学术研讨会,有幸请李先生到会,由此得以再次畅谈。当时我赠送由我任执行主编的《楚文化知识丛书》,一套20册,李先生非常高兴,浏览全书,赞不绝口,但称身体不好,手不能提重物,嘱我直接寄到北京家中。我近年撰写《先楚史》一书,主要依赖李先生和他的团队整理《清华简》的成果。先生著述宏富,我见著必买,写作时常阅常新,颇多引用。我在《先楚史》前言中以相当篇幅谈到李先生对楚史研究的巨大贡献以及我对他的崇敬。本来计划140万字的《先楚史》出版后,我携书专程拜访,向他汇报,请他写个书评,不料《先楚史》2016年8月交稿,出版社至今未能出书,半年前签的合同要到2019年5月出版,使这一设想成为永远的遗憾!祝愿李先生一路走好。

程涛平

敬悼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

美国 夏威夷大学 哲学系 成中英

我昨天看到李学勤先生过世的消息,感到分外哀悼。我认识李先生应该说是很早的事了,但具体是什么年代却不能记起,只记得与学术会议有关。我记得几次重要的学术会议都看到过李先生。李先生是历史学家,也是古文字学家,也是考古学家,他倡导走出疑古时代,我是极其赞成的。早期疑古学派把中国早期历史推向神话,把大禹说成是一条大蛇。这似乎是典型的希腊思想方法,把名字直接还原为名字的意涵,但在中国的语言中命名表示的是一种愿望,一种能力。名只是一种表象或表意,要就历史与文化的实际大环境来确定名的所指方是。因之,许多神话和成语故事也可以解说为历史。华夏民族是实事求是的民族,但也往往因一时的激情解构历史。目前由于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逐步成功,人们也有了信心来重新认识与肯定自己的历史,把一些他者形成的神话还原为历史,而不是把中文中记述中的历史推向神话而已。

显然,李先生在还原与重建中国古史上做了许多重要的考据与推演工作。他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的古史研究方向,引起了中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必然有利于中国历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发展,尤其与西方历史,即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等地的历史纪年考证与起点研究进行有益的比较。在研究方法上也可以逐渐进行对比或借镜,精益求精。我非历史学家, 却非常重视历史事实,也同样重视方法,希望从我的哲学研究中解决历史事实的证明与推理问题。 我一再提出三重证据法,关心中国文化的探源问题。我提出伏羲时代羊文化的定时与定位问题,很早就与大学时代的学长张光直教授讨论过,提出羊骨在早期文化屯聚中的意义问题。前年,李学勤教授邀请我去清华参观清华简,我因为在国外,本拟今暑来华看看李先生,未想到李先生已经过世了。参观清华简应该不是问题,但却无法向李先生请教羊文化的发展问题了,哀悼之余,也感到十分遗憾。

李先生与我同为易学研究的学者,他重视历史的考证,我重视易学的起源与逻辑前提,对中国文化中蕴含的生命宇宙观有同等关切。李先生说的好:中国文化的精华是国学,国学的主体在经学,经学的冠冕是易学。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驚悉李學勤先生辭世,不勝哀痛。

李學勤先生是聞名於世的中國史學者,學問深受景仰。先夫大庭脩與李先生結識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此後二十餘年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學術情誼。2002年先夫因病去世,李先生遙寄哀思,2004年又親自為《蘭園大庭脩自用印集》作序,回憶了與先夫的情誼。不意今聞李先生辭世噩耗,悲不能抑。

我謹向貴中心并通過貴中心向李學勤先生的家屬表示沉痛哀悼。

大庭 博子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於日本大阪箕面

发华夏文明之幽光,立神州学术之稽式。

后学方光华敬挽

李学勤先生治丧委员会:

惊悉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不幸逝世,学生不胜哀痛!!!

李学勤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古文献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史、甲骨学、简牍学和青铜器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他的离世,不仅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而且也是中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和国际汉学界的重大损失!他高尚的情操,毕生一求的科学精神和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谨此对李学勤先生的逝世深表哀悼,并向先生亲属诚致慰问,万望节哀顺变!!!

李学勤先生千古!

学生:高凯敬挽

2019/2/25

(备注:先父高敏先生与李学勤先生私交甚笃。1996年,先父曾经请李学勤先生到郑州大学为包括我在内的几位研究生讲授了《古文字学》课程,时间是一个礼拜。特此说明。)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闻李学勤先生不幸逝世,感到无比悲痛!特向贵校和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并请向李先生的家属转达我诚挚的慰问!

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近40年来,我在《九章算术》的版本与校勘的研究中,一直得到李先生的帮助。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利用与先生同住劲松三区311楼的机会,经常不揣冒昧,登门向李先生求教,大到版本与校勘的基本知识,小到一些古代字词的训解,他总是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诲人不倦,使我受益无穷。我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汇校《九章算术》”,便是李先生提议、命名并亲自为之撰跋,予以推介。想到李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至今历历在目,感到温暖!

我作为一个老数学史工作者,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李先生的遗志,为中国数学史研究尽绵薄之力!

李先生千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研究员 郭书春

2019.2.25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闻我们无限爱戴与景仰的李学勤先生逝世,不胜哀伤!

先生学贯中西,识通古今,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等诸多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可谓士林巨擘!先生取用新材料,研求新问题,发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吼声,实乃预于学术新潮流!先生德高望重,奖掖后学,桃李满天下,堪称一代师表!

我们将永远缅怀先生的高风亮节,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

谨此致电表达深切哀思,并请师母及先生家人节哀珍摄!

首尔大学哲学系:郭沂 敬挽

2019年2月25日于首尔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李学勤先生仙逝,惊悉讣告,震悼莫名!李先生少业师金景芳先生三十余岁,其在学术上却道合神契,有忘年之谊。先师弟子博士论文答辩,多请李先生作主席。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亦有幸得李先生主持答辩,亲聆教诲,获益终生。去岁闻先生身体违和,奈医院探视不便,终至阴阳两隔,缘悭一叩,痛何如之!先生之学,专精博通,学兼中西,道贯古今,洵为古学正脉,一代宗师。哲人云逝,典范在兹。先生德业智慧,永垂千古。作为晚辈,我对李学勤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对先生亲属致以诚挚的慰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景林 敬拜

2019.2.25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惊闻李学勤先生逝世,不胜悲痛!李先生的逝世,不仅是贵中心的重大损失,而且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几十年来读过李先生的诸多论著,获益良多。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心向往之,然缘悭一面,无由得见。值此李先生驾鹤仙归之际,仅撰拙联,表示对李先生的敬意:

学习马列主义,博通文史哲,以勾稽神州出土文献终成百科;

走出疑古时代,重写学术史,为重估中华古代文明奉献一生。

连登岗

2018年2月26日

长为兄代呈李师母:

惊悉李公学勤老师仙逝,不胜悲痛之至!李老师乃中国史学界我世界史学界不可代替的杰出人物,是新中国史学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是当代史学的泰山北斗,他的逝世是当代国际学术界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李学勤先生作为《中国中法全集》的学术顾问,为中国书法史学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微末如我者,从此失去一盏指引我学术道路的明灯!我深切希望,自己能和李老师的学生们一起,继续学习、传承、弘扬李学勤先生所树立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遗产,为李学勤史学未竟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李老师安息吧!你用毕生的精力为我们树立的学者榜样和学术成果将永垂史册!。

李师母和李公家人请节哀!。

后学刘正成哀挽。

2019年2月24日于旅途

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

惊闻李学勤先生仙逝噩耗,我们感到万分悲痛!李先生生前治学做人堪称学界典范,于我校研究所学术发展和进步多有帮助和关心。李先生的离世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今后我们将不辜负先生的殷切期望和教诲,继续开拓和深化研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祝愿先生一路走好!也请先生家人及亲属节哀顺变,保重为要。

邯郸学院荀子思想研究所负责人

吕庙军敬挽

2019年2月24日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惊闻李学勤先生驾鹤西归,哀思不已,呜呼哀哉!

先生首倡殷墟甲骨“两系说”分期理论,建立商周年代学,率先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大力推进简帛与清华简,大声疾呼“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学术影响广泛而深远。曾幸交往,南方晤学,北方论简,往事历历,如今重壤幽隔,永逝无待,不禁潸然泪下。泣血奉唁,惟愿先生安息!哲人遽萎,风范长存!

尚祈家属节哀顺变。

扬州大学 钱宗武

2019年2月25日

李学勤先生治丧办公室、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家属:

惊悉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学界泰斗李学勤先生因病逝世,我们感到分外震惊和万分悲痛!这是中国以及国际学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巨大损失!

近七十年来,李先生在中国历史、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哲学思想等多个学科领域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做出了众多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传人,誉享当代,泽被学林,不愧为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一代宗师,是我们永远的旗帜和楷模,深受国内外学人的敬仰和爱戴。

江河朝宗奔大海,抚今追昔怀先生,李先生的学术思想、卓越贡献和开创精神将与九州同在,将永远引领我们不断进取并走向新的辉煌!

我们恳请先生的家人、亲友、同仁与学生节哀顺变,共同致力于担当李先生发展学术事业的遗志。

李学勤先生永垂不朽!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晚 徐少华 跪上

2019年2月25日

与李学勤先生的一面之缘——忆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

杨曙明

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李学勤先生则是在当今历史学术界的泰斗。他是清华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等。除所获头衔颇丰外,李学勤先生在学界、文化界等多个领域也斩获了许多重要奖项和荣誉,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被授予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2018年1月21日,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李先生一生兴趣广泛、成就丰厚,从考古学、古代史到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思想史、科技史、艺术史,从甲骨、青铜器、玉器、简帛、玺印、钱币等都做过研究,都取得了大量学术前沿成果,一生出版专著多达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1000 多篇。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凡是认识先生的人,无不钦佩,无不仰视。

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李学勤先生则是在当今历史学术界的泰斗。他是清华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等。除所获头衔颇丰外,李学勤先生在学界、文化界等多个领域也斩获了许多重要奖项和荣誉,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被授予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2018年1月21日,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李先生一生兴趣广泛、成就丰厚,从考古学、古代史到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思想史、科技史、艺术史,从甲骨、青铜器、玉器、简帛、玺印、钱币等都做过研究,都取得了大量学术前沿成果,一生出版专著多达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1000 多篇。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凡是认识先生的人,无不钦佩,无不仰视。

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学生时代就从书本中了解到了历史权威李学勤先生。那时常想,要是能见到李学勤先生,能够当面向他学习请教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呀!然而冷静想想,这几乎不可能,自己是个历史文化爱好者,无所建树,无名小卒,而李先生则是学术泰斗,两者之间相差太远!简直无法比拟。

中国有句名言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是在小学时学的,当时想这是激励别人的一句好话,现实中不一定会是那样。但2006年,我学生时代的愿望却真的实现了,我真的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学术权威——李学勤先生。

2006年的8月份,宝鸡市举办全球华人祭炎大典,李学勤先生作为嘉宾出席庆典,来到了我们宝鸡市。获悉这个消息后,我欣喜若狂,李学勤先生要来我们宝鸡市了,我有机会见到他了。就连单位的同事也都见到我说,这几天有什么好事,看你春光满面的。能见到李先生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也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随着时间的一天天临近,我却一天天的发愁,因为对我而言,虽然李先生来了宝鸡,但我要见到他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是一位大人物,参加庆典事一般人不会靠近他,没有预约,一般人也不会见到他。难道这个机会又要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吗?自己要白白错失这个机会吗?

我的一个领导,也是我非常好的一个朋友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帮我实现这个愿望。他给我说,你不是一直想见李学勤先生吗,我给你联系下市上的工作人员,你直接去李先生下榻的宾馆去找他。

李先生来宝鸡的行程安排的很紧,有很多领导要见,有很多会议和活动要参加。自己去合适吗?能不能见到李先生。虽然自己心中没底,但见到李先生的欲望还是非常强烈,不去,自己会后悔一生的;去了,见不到,自己不会太后悔。还是去吧!

2006年9月6日的下午,在领导的联系指导下。我在李先生刚下飞机就赶赴到了他住的宾馆大厅,与朋友一起在大厅等李先生的到来,由于晚上宝鸡市举办《同一首歌》大型晚会,李先生要出席晚会开幕式,许多领导和学者围着李先生,我在宾馆大厅只看到他遥远的身影。

9月7日一大早,我一个人前往李先生的房间,轻轻地敲了几下门,李先生的夫人为我打开了门,我说明了来意,没想到李先生并没有拒绝见我,我知道他的时间非常紧,就简单的把我的一些书稿和论文让李先生看了看,他看了后,非常高兴,说没想到你一个局外人对历史这么感兴趣,而且也对学术问题这么多的新见解,不错!你的家乡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你研究秦文化有独特的优势,希望你能坚持下去,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听到李先生这么说,我倍受鼓舞,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李先生看到我未出版的书稿,欣然在我的书稿上题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并让他夫人为我们合影留念。

带着李先生的题词,我满怀欢喜的离开了宾馆,一下电梯就给领导打电话,汇报见李先生的情况,领导高兴地连连说:“你不得了!今天办了一件大事!见到了历史学术界最权威的人物,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听到领导的祝贺,我心中万分高兴,回头看看身后的宾馆,我在心中默默地说,李先生,感谢您!今天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从今天起,我正式将成为秦文化历史研究的一员,不辜负您的期望,为研究秦人历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后来,领导又推荐我一篇文章,是阎崇年先生的《我为什么选择清朝为研究对象》,对我深受启发。阎崇年先生讲,他年轻时拟以先秦史为研究对象,但一位学者对他说,你要研究先秦史就必须去陕西,你现在在北京,成天受的是清文化的影响,我劝你还是研究清朝吧,所以他选择了清为研究对象。自己是凤翔人,从小生活在秦文化发祥之地,从小深受秦文化熏陶,研究家长的历史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年,我在三秦出版社出版了《秦文化解读》和《凤翔史话》,出版社将这两本纳入了陕西历史文化百部丛书,并邀请李学勤先生给丛书作了序。李先生对这套丛书给予了很高评价,并向广大读者热情地推荐了这套丛书。

2017年,我在北京参加第四届秦文化论坛,与李先生的弟子刘国忠谈及李学勤先生,他告诉我,李先生认为自己的书法不美,所以很少给人题词,他没有听说过李先生给谁题词,让我把李先生的字珍藏好。

在自己日常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李先生的文章一直是必看必学必引之文,先生对自己走上历史文化研究之路的引导和影响可谓非常之大。今天,闻听李先生离开我们而去,朋友圈一片哀悼,学术界一片悼念。李学勤先生的去逝,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历史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此刻,我拿出李先生当年的题词,看着自己的《雍秦文化》《陕西古代青铜器》等八部书稿,油然而生一种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怀念之情、哀悼之情。感谢李先生当年的鼓励支持,感谢先生一生的重大贡献,我辈受益匪浅,定当沿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行,定当在先生的指引下奋勇开拓。

祝先生一路走好!先生千古!

唁电

宫长为秘书长并转清华大学:

惊闻李学勤先生不幸病故,深感沉痛并表示哀悼。李学勤先生的逝世,将使学术界痛失栋梁,成为我国历史学界近期最大损失。望李学勤先生家人节哀顺变。

山西社科院杨晓国

德寬兄:

忽聞李先生仙逝,不勝悲慟之至。一九七八年先生訪問澳大利亞,時巴納博士與余得與先生相晤論學,於茲四十年矣,兩位長者竟於近期先後歸於道山,唏噓無已。謹撰輓聯,敬表哀悼。或有勞貴中心代書為感。又如時間許可,當親自赴京出席公祭,幸祈及早通知為感。

學勤先生千古

四十年前南國共商周銘猶記掄才掖學厚德長懷留証史

三千載後海隅同驗楚遺會當誦簡通經樑木遽頹倍傷心

香港恒生大學張光裕 敬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