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十六期举行 赵永新、程钢共话科学家的美丽心灵

11月29日下午,第十六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办。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主编赵永新与我院历史系副教授程钢围绕新书《三代科学人》,畅谈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美丽心灵。

赵永新和程钢对谈

赵永新首先介绍了《三代科学人》的创作过程与大致内容。他深情回忆了自己从环保、医疗报道转到科技新闻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不仅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所激励,更从接触到的科学家群体身上汲取了丰富人生的力量。他指出,钱学森、朱光亚、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服从国家需要,具备令人动容的奉献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始终高标准严要求从事学术研究,淡泊名利却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以王晓东、施一公等为代表的中年科学家群体,不但具备扎实的学术素养,更有敢于创新、勇于改革的魄力,他们推动了中国科研新体制的建设与发展。而像许晨阳、颜宁这样的青年科学家,他们个性张扬,除了从兴趣出发进行研究,更有丰富充实的个人生活,已颠覆了传统的科学家形象。

现场提问

赵永新借用陈寅恪先生的名句,概括了自己心目中科学家的美丽心灵: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天下之胸怀,乐观之态度,真诚之为人,理性之质疑,专注之行为、勇毅之追求。

程钢随后分享了阅读思考和对近现代中国科技史与科学家的认识。他指出,钱学森、张光斗、杨振宁等老一代科学家的科研工作特点是“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他们的专业,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推动我国科学事业起步并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而新一代的科学家,如许晨阳和颜宁,他们拥有鲜明的个人性格、个人生活和科学兴趣。这一转变实际上是“实用”意识减弱,“科学精神”逐渐凸显的表现。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互动环节,听众就独立思考能力与科学家的培养、科普类及科学家传记类出版物对社会的意义等问题与两位嘉宾展开交流。

本期活动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王巍老师主持。

主题书简介:

《三代科学人》一书收录了老中青三代科学家21位,如钱学森、朱光亚、师昌绪、屠呦呦、施一公、王晓东、邵峰、颜宁、许晨阳等,时间横跨两个世纪、一百多年。凭借10多年的采访积累,作者以鲜活的小事、生动的细节,真实再现了三代科学人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力求发掘支撑他们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探寻他们的成功之道。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先生在其序言《真实的力量》中说:作者笔下的科学家,鲜活生动、真实感人,让人觉得可亲可近、可爱可敬……避免了概念化、雷同化,各自的音容笑貌、喜怒爱憎、性情品格跃然纸上。

嘉宾介绍

赵永新,《三代科学人》作者,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主编,高级记者。笔名柏木钉、李晗冰。1995年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毕业后到人民日报社工作至今。其间,1995—1998年在西藏日报社锻炼,1998—2006年在人民日报社从事环保、医疗报道,曾于2005年第一个报道圆明园防渗工程,作品《圆明园正在铺设防渗膜——保护还是破坏》获当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07年至今主要从事科技报道。曾获评“第六届地球奖”“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科技传播奖个人奖”等。

程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明清部分)、国际汉学(中国思想史)、大学人文教育等。参与撰写《国际汉学著作提要》,主要译著有《中国古代思想的世界》,另有教材《今读》《老子入门》。主编《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主要开设《老子与论语》《儒学概论》《清代考据学思想史》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