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之道”叩问并阐释创新想法从何而来

2014年4月3日下午在六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化学班首席教授张希先生做客“学术之道”系列讲座第五讲,为400余名师生带来题为《创新想法从何而来?》的精彩讲座。“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化学项目主任刘冬生教授担任主持并作点评。

张希院士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受教育、成长经历。在几位中学老师的悉心教导之下,张希很早就明确了对化学的兴趣。考入吉林大学后,他被分到电分析化学专业,但经过几年钻研与探索后,他的学术兴趣逐渐聚焦到高分子化学领域,最终成为沈家骢院士的高足。张希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证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张希还提醒同学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可以培养。一个起初并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经过老师的熏陶指导、同学的潜移默化,完全可以建立起对所在学科的归属感与使命感。

张希院士强调,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1989年,张希远赴德国美因茨大学,成为沈家骢院士与Helmut Ringsdorf教授的联合培养博士生。作为“高分子化学之父”Herman Staudinger的“关门弟子”,Ringsdorf教授不仅学术水平极高,对于东西方教育思想与科研伦理的异同也有深刻理解。在他看来,东方的学人更富于想象力,但也更看重学术研究的实用性;西方学者擅长理性思辨与实证分析,而将学术的实用与否置于次要位置。因此,教育应注重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为培育出世界级的研究型人才创造条件。

张希认为,化学的灵魂在于创造,化学的魅力在于变化。作为化学的新兴分支领域,高分子化学在创立之初曾遭到传统化学界的质疑甚至攻击;如今,高分子化学材料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分子化学学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学者们不断突破学科藩篱、锐意求新的精神密不可分。张希演示了一系列超分子聚合模型,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们共同领略高分子化学的复杂精妙之美。

最后,对于初涉“研究如何养成创新思维的?”问题,张希指出,在起步阶段大多同学不具备高水平研究的能力,需要首先帮助老师实现想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写作和表达,才能进一步产生、实现属于自己的想法。此外,创新想法有时源自逆向思维,有些同学的专业基础较薄弱,但这一不利条件也许会转化为打破常规、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契机。张希建议同学们将志趣与能力匹配起来,如此方能既开心又收获成功。

讲座结束后,张希与同学们围绕人文素养是否重要、本科生有没有必要多听讲座、如何向公众更有效地科普化学知识等问题,全面而深入地进行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