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杨丹霞做客新人文讲座 讲解《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中书画的聚与散

(学生通讯员 杨云鹏)11月17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杨丹霞做客新人文讲座,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书画的聚与散”为题,在线上为200余名线下及线上师生讲述其编纂过程、收录文物来源和流转特点,并阐释其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主讲人杨丹霞

讲座伊始,杨丹霞指出《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清代宫廷收藏中一套集大成的著录书,是清代建国百年的文化艺术工程,它汇集前代甚至宋元时期很多官方和私人收藏,体现出清内府收藏法书名画搜罗宏富,时代悠长、品质精良、著录详实的特点,无论是著录形式还是文字内容均超越前代。该著录书另外的重要特点是由乾、嘉两朝皇帝亲自主持和参与编纂,并且君臣之间的艺文互动以及由此展开的书画鉴赏、临古创作和园林建设等活动,凸显了彼时宫廷艺术的好尚和繁荣。书中著录的近一万件(套)以书画为主的文物,是构成中国古代书画史必不可少的经典,更是鉴藏史上的一座丰碑。《石渠宝笈》共经历三次编纂,跨越乾隆、嘉庆两朝,且在乾隆编纂之前,康熙朝对书画的收集整理就已开始。书画主要来自于四个途径,一是继承明代宫廷的旧藏;二是当时臣工的奉献、捐献;三是酌情价购,即皇帝用内库的钱购买私人收藏;四是抄家籍没。

对于《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主要特色,杨丹霞认为主要有:利用方便,因按宫殿分区储藏,御笔宸翰、列朝名人、本朝臣工再分小类,条理清晰,便于查找和利于管理,满足皇帝随时欣赏需要;形式精美,体现其作为著录书画的特色,在装裱、陈设和储存形式等方面不计成本,是宫苑装饰和陈设雅玩的重要部分,与建筑园林、装饰格调浑然一体,是宫廷收藏和审美高度结合的产物;呈现主题收藏,如以《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命名三希堂、农耕题材、三友轩、学诗堂等,且有别于私人收藏,它将书画与建筑、装潢、园林设计、陈设能够呈现同一主题,付出巨大财富支撑。对于清内府旧藏书画的聚敛和流散变化,杨丹霞认为基本上同时进行并呈现出多种方式。一方面把民间书画聚敛到宫廷中来,一方面以多种方式流散。一是赏赐宗室和近臣,如重华宫茶宴赐画;二是外国入侵者洗劫;三是偷窃、出借,如宣统时期太监偷盗转卖、大臣以“借”为由把宫廷收藏带到宫外赏玩或招待朋友;四是馈赠,宣统时期隆裕太后送袁世凯庶务司长郭葆昌《中秋帖》和《伯远帖》;还有宣统皇帝“监守自盗”情况等。种种原因使得诸多珍贵书画通过各种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有些在流转过程中造成永久损害,有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得以重回故宫。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杨丹霞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秘殿珠林》藏佛经、书画作品鉴定、书画流散研究方法等问题。

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故宫系列讲座》第十一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杨丹霞,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自1983年9月入职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研究、鉴定工作三十余年,秉承家学,长于书画鉴定,在民间发现《明洪武、嘉靖二帝书法合卷》,填补了故宫院藏明代皇帝书法的空白。担任本院“四僧书画展”“历代人物画系列大展”及常州美术馆“晋陵风雅——常州画派书画展”等展览策展人。发表《中国书画真伪识别》《张大千》《于非闇》等专著;主编《故宫书画馆第二编》《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藏书画精品集》《故宫藏四僧全集-髡残卷》等;发表学术论文《古书画作伪的地区性》《<出师颂>卷张䇓跋价值的再认识》《雍正书法管窥》《中国古代“高士图”之衍变》《乾隆皇帝绘画概述》《李世倬书画研究》等百余篇。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