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邺架轩读书沙龙第四十二期举行 陈壁生、唐文明畅谈孝经正义

(学生通讯员 刘涵)3月18日下午,第四十二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线上直播平台同步举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系主任唐文明教授围绕《孝经正义》一书展开对话,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分享《孝经》的研究历史、近现代对《孝经》的批判与继承,以及在当代继续研究《孝经》和“孝”文化的意义。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邓耿担任主持。

陈壁生指出,新文化运动后《孝经》长期受到批判,随着近年来经学研究的重新兴起和中国文明重要议题的重新理解,《孝经》作为阐释伦理道德意义的重要经典重获重视。《孝经正义》借助清代经学做疏的方式和敦煌新出土经文对《孝经》经文重新考辨,对《孝经》郑注重新辑佚和全面疏解,在经文、郑注、疏解三方面均尽可能贴近经典原意,阐述《孝经》的原初思想,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孝经》的丰富内涵。

唐文明指出,近代批判《孝经》是基于打破古代政治社会基本结构,目前时代主题已经转变,产生“人伦的规范性重构”,“孝”是理解中国儒学乃至中国文明的核心,是儒学和生活关联的最真切入口。《孝经正义》结合敦煌出土文献对《孝经》及郑玄注做出较为全面的定本,对理解《孝经》和郑学思想具有重要贡献。

陈壁生与唐文明基于朱熹和黄道周的《孝经》研究进行讨论,认为“孝”有“德行”之意,是“家”的基础。陈壁生总结,如今“孝”成为热门讨论问题归因于每个人都对“孝”有切身体验,“孝”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非常丰富,无论在哪个朝代,现实中“孝”的重要性都反映出学术中《孝经》的重要性。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听众就对“孝”的理解、古今“孝”的差异以及“孝”在时间范畴的意义等话题与嘉宾展开探讨与交流。

嘉宾介绍:

陈壁生,广东潮阳人,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中国哲学。著有学术专著《经学、制度与生活——<论语>“父子相隐”章疏证》《经学的瓦解》《孝经学史》《孝经正义》等,主编连续出版刊物《经学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讲课程包括 “经学概论”、“《礼记》研读”、“《礼记》经学与哲学”、“经学专题研究”等。

唐文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伦理学、政治哲学与中国哲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近忧:文化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及学术译作若干篇,主编《公共儒学》。

主题书简介:

《孝经正义》是对《孝经》郑注的疏解,旨在以传统的方式,提供一部对郑玄《孝经注》的详尽的疏解本。在《孝经》学史上,最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蒐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最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最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最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特点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提供一个更为古老的今文《孝经》文本。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今天可见最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力求提供一个能够代替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的注本。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