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陈永国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西方阅读史中的人文学阅读

(学生通讯员 郝学智)5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教授陈永国做客新人文讲座,在六教以“西方阅读史中的人文学阅读”为题,以人文学发展史的几种主要阅读形式为视角,为线上和线下200余名师生阐释西方人文学的发展,并强调阅读在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整体素质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主讲人陈永国教授

讲座伊始,陈永国认为,阅读是作者创造的“文本的世界”与“读者的世界”相遇的过程,在相遇的瞬间产生阅读的意义。读者在不同场景下阅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阅读所得由文本和读者各自群体的文化共同决定。

陈永国简要梳理了自古希腊直至文艺复兴前的阅读史,并指出,真正的人文阅读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该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着手把经典从中世纪的“雉堞”中解救出来,他们认为经典文本之所以受读者欢迎,不是因为它们所描写的古代世界,而是因为它们有用于当代需要。人文主义者生产和消费一种新型书,不仅从语文学角度反对中世纪经书的内容,还在美学上反对经书的形式,如字体与开本变化。笔记和背诵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中坚的阅读方法和职业教育方式,“口头”表演是人文主义教师训练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方式,十五、十六世纪注重书面文本的听觉性。十六、十七世纪,教理问答法作为一种纯粹的口头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基督教经典的阅读。十八世纪的阅读革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成果,其中内嵌着社会、文化和文学的中产阶级化,代表着这场运动的新价值体系,基于自然法的平等理想、功效精神,但主要是依据理性、人道、宽容和美德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阅读具有了一种解放功能,成为一股社会生产力,产生“任性”的阅读、“学者式”的阅读和“有用”的阅读。这股“阅读热”开启西方阅读史上特别重要的方面,即阅读的情感或“移情”作用。十九世纪,启蒙运动推动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小说成为成功的中产阶级的文学表达方式,新读者中还包括工人阶级和下层社会,出现公共阅读的民主观念。在西欧历史上,经典的改变随着文化和政治革命导致的社会变迁而改变。

陈永国认为,首先,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过去和未来的恒定途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由那个时代的“阅读秩序”所决定,都由受控的规定阅读或未受控的自由阅读所哺育。其次,我们在时间中穿过,但却在阅读中留下踪迹;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的哺育下成长,但却在阅读中成为人;我们的人生或许辉煌、或许悲苦,但最终我们只能在阅读中理解这辉煌或悲苦。最后,真正的阅读既不受经典的限制,也不受图书市场的调控,更不在于所读作家的名誉地位,而取决于读者内心的自由和寂静,我们在永恒的时间中创造永恒。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陈永国回答了现场听众对于写作心境、经典诠释与中国阅读史的研究和梳理等方面的提问。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世界文学系列》第五讲,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刘昊副教授主持并点评。

相关链接:

陈永国,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文学教学、文学理论和翻译实践和研究。出版专著9部,译著和编著50余种,学术论文70余篇,创写诗集五部。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