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人文学院举办“AI时代人文学科的守正创新”专题座谈会

3月27日,受院关工小组邀请,中文系退休教师黄国营教授为人文学院人文硕41、人文博43党支部及院离退休党支部做《人文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I元年的思考》专题报告,中文系副教授袁先欣作为特邀青年教师参与活动,中文系退休教师赵丽明,历史系退休教师程钢、陈为蓬等近三十位师生参与研讨。

讲座伊始,黄国营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时间坐标,勾勒出人文学科发展的历史曲线,并指出,“文科崩溃论”实为周期性焦虑,真正的人文学术始终在技术变革中保持弹性发展。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黄国营强调应超越简单的“替代论”思维。他指出AI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本质上是人类认知工具的延伸,技术始终在拓展而非取代人文学者的研究疆域。

座谈会现场

黄国营强调技术工具的重要性,系统阐释了AI技术对人文学术的方法论革新,讨论了AI在文字学、历史学以及语言学等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如对甲骨文的拼接等,并特别指出,在数字人文、计算语言学等交叉领域,人机协作正在催生新的学术范式。最后,黄国营强调,人文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保持对人类经验的独特阐释,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对人性深度的探索始终不可替代。

在研讨环节,袁先欣对报告表示高度认同,并强调人文学科在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巨大变革和挑战。袁先欣指出,虽然AI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模仿人类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完全替代人类。人文学科的核心在于探索和理解人的意义,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应该关注并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际交流方式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程钢赞同黄国营将AI革命比拟为“万年未有之变局”的观点,通过回溯18世纪中国考据学的挑战和成就,指出现代技术极大改善了文献检索和研究的效率。但在面对机器无法理解的领域时,人类对事物理解的独特感受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在场师生展开讨论交流。针对人文学院人文博43党支部于彦飞关于古文字研究的提问,黄国营认为,目前AI技术对古文字研究的作用有限。人文学院人文硕41党支部霍佳雨发言,探讨了如何在保持传统文本研究方法的同时,有效利用数字人文工具和技术来提升研究效率和深度。

与会师生合影留念

最后,院关工小组副研究员李轶发言。她指出,此次活动不仅具有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意义,更通过跨代交流、老少共建的互动方式促进了思想碰撞,显示了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的价值。座谈会在合影留念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