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文素之田,有子在耕——访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外聘教师陈怡先生

陈怡,东南大学二级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顾问。曾任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任《中国大学教学》主编、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自2009年起,陈怡先生受聘为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外聘教师,在清华工作16年,将全部精力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与研究,在清华大学开设“《老子》与《论语》”“《庄子》导读”等课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荣获首届清华大学“王步高通识教育奖”及首届清华大学“龚育之奖教金”。

陈怡先生自电力工科转入传统文化经典之门,数十年如一日躬耕于大学讲坛,讲《论语》,说《老子》,导《庄子》,默默守望斯文之道。他不是趋风应势的改革者,而是扶持根脉的播种人;他不以热闹著称,却在寂静中发出常温。他说:“经典,是压舱石。文化,是人的根。”

陈怡先生

一、从电力系统到文化讲堂:一位工科人的转身

陈怡先生1945年出生于解放前夕的重庆,成长于战后重建的中国社会,青年时代正逢“向苏联学习”的工业浪潮。“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这句口号,让无数青年奔赴工科领域。他也是其中一员,响应国家号召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主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毕业后自愿到青海电力建设公司,从事高压输电建设工作,一工作就是13年。

改革开放之初,陈怡先生重返校园,考取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研究生并留校任教,并在1993年任东南大学教务处长。这一职务令他从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制度设计者,也使他开始系统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大学教育”。也正是这一契机,陈怡先生重新燃起了青少年时期埋藏于心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逐渐将教学重心转向文化素质教育。从组织讲座、听学者讲学,到扎根研究、开设课程……他的这场“转身”,不是转行,而是回归。他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兴趣和时代相契合,做有意义的事。”

2000年以后,陈怡先生将全部精力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与研究。自2009年起,陈怡先生作为外聘教师,在清华大学开设“《老子》与《论语》”“《庄子》导读”等课程,广受学生欢迎。他以“从兴趣出发、以思考为核、以人生为归”的教学方式,把经典带入当下,让传统文化活在学生的思想中。

二、大学的意义,是成就“和谐发展的人”

“学生从学校毕业时,应当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专家。”陈怡先生引用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的这句话,阐明了他对于大学教育的核心理解。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积累或技术的传授,而应是对完整人格的培育。这种完整,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也包含科学和人文的协调发展,体现理性、情感与意志三者的内在统一。

他认为教育的三个目标:知、情、意——“知”是理性与理解,“情”是人文与感知,“意”则是行动的定力与方向。他进一步认为,“知情意”和“真美善”是相互呼应的,科学发展“知”,追求“真”;人文涵养“情”,通向“美”;而意志,则引导人追寻“善”。在这种结构下,科学与人文是两条同样重要的通向健全人格的路径。

他始终主张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人生,形成内在的精神建构,而不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大学》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认识自我,提升德性,走向人生的内在圆满。陈怡先生所倡导的,正是这一以“成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将《大学》的要旨归结为:“立大志,明大德,立大功,成大人。”

三、读经典不只是读文本,而是要“用生命去阅读”

在课堂上,陈怡先生并不满足于“知识传授”,他更看重学生的“精神获得”。他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研读《大学》《论语》《道德经》《中庸》《庄子内篇》等经典文本,讲解字义,分析结构、把握方法,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文本,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最后让自己有所收获。他常说:“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把经典化入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为了学习经典而学习经典。”

更重要的是,陈怡先生本人就是中国传统人生价值观念“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即便身患重疾十余年,他依然乐观面对、坚持教学。他年届八十,但在课堂上仍然是那样精神饱满、充满热情,学生从他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一种平和与坚定。他用行动诠释了先贤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四、教育的未来,在于回归“人的发展”

面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未来,陈怡先生并不悲观。纵然技术浪潮汹涌澎湃,但他始终相信,教育应当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人工智能可以教会我们做事,却无法教我们做人;大模型可以生成答案,却无法赋予人生意义。

他主张打通育人各环节,实现教育内容与育人目标的真正融合。他提到:“每一位教师,不管教什么课程,都在参与学生人格的塑造。这不是分工的问题,而是共同的目标。”

对于学生个人而言,陈怡先生更是反复强调“自主选择”的重要性。他希望大学生能够在校园中接受全面的教育,涵养和谐而完整的人格,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学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他寄语道:“要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在服务国家的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

真正的教育不是文本授受,而是精神启明;不是塑造标准化的“人才”,而是成就丰富而自由的“人”。而今,陈怡先生将阔别讲台,但他播下的种子,已在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中悄然发芽;那盏由他点燃的文化之明灯、精神之烛火,仍将在无数学生心中传递不息。“文素之田,有子在耕。”愿这片田地永不荒芜,愿有更多后来者,继而耕耘之,守护之,润泽之,光大之。

陈怡先生著作《<庄子>讲读》

陈怡先生与访谈人亲切交流

访谈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