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 世界文学系列专场第六讲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

世界文学系列专场第六讲


演讲题目:世界文学与跨文化共情能力培养

演讲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王敬慧 教授

主持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刘 昊 副教授

日 期:2024年5月30日(周四)14:00

地 点:六教6C102教室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演讲人简介:

王敬慧教授,博士生导师,外文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翻译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澳大利亚研究。其主要学术专著及译著包括《库切评传1,2》《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人性见证》《福》《库切传》《耶稣之死》和《中国楹联艺术》等,在中外期刊上发表英语、汉语及荷兰语学术论文60多篇,曾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意大利和俄罗斯进行访学和讲学。作为文学评论者,她在多家报纸发表文章研读经典作家与作品,并主持多个国际会议、讲座以及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项目。


演讲内容简介:

本次讲座将探讨如何通过互文性视角来深入阅读结构复杂的经典英语文学作品。讲座将以J.M.库切的经典观为切入点,结合巴赫金、赛义德、大卫·达姆罗什等学者的观点,回顾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笛福的贡献,理解世界经典文学的过去和现在。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大卫·达姆罗什指出,世界文学是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相见与互动的结果。讲座将通过跨文化的视角阅读讨论笛福、库切、易卜生、理查德·弗兰纳根、哈珀·李和理查德·鲍尔斯等作家作品中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经典内容,特别是那些有助于培养读者跨文化共情能力的经典语句。

通过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分析与介绍,讲座旨在厘清三个关键问题:1.经典文学作品的界定与作用;2.共情与同情、共识等概念的本质区别;3.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共情能力的关系。本次讲座不仅致力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还将探讨如何通过阅读世界文学、在跨文化语境中培养更高层次的共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特别提示:

1、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从系列之(七)第二讲起,《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按照《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要求举办。希望获得该课程学分的本科生请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欢迎其他师生光临旁听。

2、教室入场时间为当日13:30。

3、根据《北京市消防条例(2011修订)》相关规定,为确保安全,该场讲座入场人数控制在200人,额满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