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系列讲座”第十五讲举办

11月24~26日,“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在人文楼B102室举办,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高瑞泉发表“观念史研究三讲”,讲题分别为“观念史的学科意识”“语汇、风气与人物:观念史研究的可能进路”“消极平等vs积极平等:以观念史为视角”。

11月24日,高瑞泉叙述了自己从近现代精神变迁的研究中萃取出观念史方法的历程。《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一书初版于1999年,当时尚未有清晰的方法论定位,但事实上已经进入了观念史研究。而新近出版的《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属于另一种观念史研究,即从隐性的观念去讲观念史。高教授指出,观念史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精神变迁中核心观念的生成、演变和发展。作为哲学史的变体,观念史力求回归哲学基本观念在古今之变中曾开出的诸多面向与可能。观念史所追求的“真观念”具有真确、真诚、真实三重含义。

11月25日,高瑞泉从语汇、风气和人物三个维度揭示了观念史研究的进路。就语汇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经典中的关键术语,即所谓一般概念或不同学科分享的“同一观念”,这些语汇意义重大,历史效果明显而且久远。第二,近现代新生代谢的语汇,语文和历史学界尤其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就风气而言,涉及风俗和思潮两方面,此二者一旧一新,一下一上,一常一变。无论从语汇还是思潮入手,最后都要涉及人物。因而不只要注意语汇,还要注意是谁说的,是对谁说,为何而说。

11月26日,高瑞泉以“平等”为例,展示了观念史研究的具体操作方式。严复提出“消极平等”与“积极平等”,所举案例为佛教和卢梭,前者持形而上的平等观念,意在从心理上消解现实的不平等;后者以平等为人的自然状态,主张用革命推翻不平等。高教授对平等观念的演变作了更为详尽的梳理,检讨先秦各家对平等的论说与对不平等的辩护、儒家与道教等本土平等观念的演化、基督教与新教改革的平等观念、肇端于洛克和卢梭的政治与社会平等观念、中国佛教的形而上平等观念与伦理化组织形态,等等。他指出,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与平等相关的观念谱系中,佛教和卢梭其实是两极。而从戊戌到五四,中国人平等观念的变迁受到西风东渐、本土观念与社会史三重因素影响。

三场讲座分别由我院哲学系圣凯教授、唐文明教授和陈壁生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