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人文学院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校友代表发言 | 刘慧凝:追寻到达的方法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特别感谢学院的信任和邀请,能在开学典礼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回到学院,分享和学习大家的成长感受。我叫刘慧凝,是人文学院2007级本科生,2011级硕士研究生。

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我们听过很多。细细回想,主题都和它们有关:梦想、热爱,坚持、扎根,勇气、定力等等。每次听完演讲,我们都热血沸腾,以为今天开始,就会开始完全不同的人生,之前的逃过的课、糊弄过的交差都在这一刻清零,“这一次,我们是真的要走向人生巅峰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向往出发,是人类的本能,因为新的开始总意味着希望和可能。

可是出发者并不总是到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现在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清华讲课,这门课叫《沟通表达基础与进阶》,课上会传递PPT展示、公众演说等内容。但需要最长时间去改变的其实是课程第五讲——科学发声发音,因为需要改变我们20多年的呼吸和发音习惯,形成新的肌肉记忆。这一节的内容,很多同学感兴趣,在学期开始、学期中、甚至就在前两天,也就是上学期的课程已经过去两个月的时候,我都会收到学生的邮件。大意都是,这一次下决心想改变自己的声音,请老师推荐系统学习的资料,并给出建议。每封邮件我都会回复,而且在邮件最后注明,练习需要根据反馈去调整,所以,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随时邮件与我讨论。

在这里,我们停一停,大家猜想一下,这些邮件发出之后,会发生什么。

大部分人,不要说提出新的问题,连这封邮件本身都不会回复。就像我们买了健身卡,就感觉健身成功;买了书,感觉已经学会;得到了导师的点拨就以为论文已经写完一半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常常有想改变的冲动,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大致知道方向在哪儿,并且决定出发,可是出发者并不是全员到达。去年的班上,有一位男生,他是2019级硕士研究生,本科在天津大学。来到清华的第一学期,旁听了我的课。每次课后答疑,都要把问题打字在手机上,拿给我看,因为有时候他张嘴,会紧张到突然说不出话。我告诉他训练的方法,要求每天坚持20分钟左右,并且告诉他,基本不会有人坚持下来。一学年后,他在课上面对450位同学,做了一次15分钟的演讲,还通过了某个有名也严苛的实习面试。

这样的励志故事不新奇,滑动手机,一抓一把,你可能都有“免疫力”了。但因为它真实发生在我身边,且主人公是一位研究生,所以在今天这样重要的日子,还是想分享给大家。我们常把人生比作列车,这是没错。但不同的是,人生的列车需要我们自己驾驶,并不是上了车,坐下睡觉也能准点到达。

那我们如果真想到达,该怎么去做?换句话说,我该如何规划自己2年、3年、5年甚至更长的研究生时光?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在座的每一位都比我想的更多更清楚。我抛砖引玉,就当是发起一点讨论好了。

首先,专注学术和研究。

这个建议说出来,而且放在第一位,大家是否有点意外。尤其是在强调个性、多元、丰富,综合素质的今天,这个建议似乎显得有些不够时尚。

这个暑假,我为很多学生成功推荐了实习。在推荐实习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所谓的刷简历、给简历贴金,不过是个口口相传的谎言。用人单位基本可以透过华丽或复杂的简历,第一时间识别出简历与岗位的匹配度。哪怕一时无法判断,在面试里也可以明确敲定。判断标准就是核心竞争力。这个词我们听得多,但很少思考如何定义它。我梳理了那些第一时间被抢走的学生简历,都是在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或擅长的方向的前提下,综合全面发展的。也就是说,综合发展当然重要,但前提一定要有一个硬核能力,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要干什么。在合作极大丰富的今天,每个人的专业化程度反而更加重要,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那个节点,才能让系统高效合作运转。

当然,我们从来不能被一张简历或用人单位的评价所定义。只是你走出校园后,也许会发现,在更长远角度看,我们对某个专业的钻研根本并不是为了一张简历、一份工作,而是真正找到自己热爱的、与自己相伴的一种生活方式。比起被用人单位尊重和赞赏,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发自内心的自我尊重和自我赞赏才是更重要的。短期的摸鱼看似舒服,工作几年后就会否定自己、悔不当初。

第二,1+X。

刚才我们说了专注,但专注不意味着贫瘠和单一。设想一下,如果除了自己导师的课,不选修或旁听任何其他课程,不参加学术讲座和校园活动;除了自己的同门同学,其他专业的朋友都不认识;除了自己钟爱的自习室和食堂,学校的其他建筑都未曾进门,毕业回顾时,未免有些浪费和可惜,每年毕业生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选择继续深造,是要学习一技之长,但绝不仅仅是学习一技之长。

人文学院历史悠久,先后执教于中文系的陈寅恪、赵元任、闻一多、朱自清等先生,饱读诗书、留下动人作品的外文系的钱钟书、杨绛、曹禺、穆旦等先生,在历史系培养了大批高水平史学人才的梁启超、王国维等先生,在哲学系形成富有原创思想风格的“清华学派”的金岳霖、冯友兰等先生,成立了现代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的叶企孙、梁思成等先生,他们的故事和著作,我们是否毫无了解或者只听说过名字。也许我们很难做到钱钟书先生那样“横扫清华图书馆”,但至少可以在校园里为自己创造更丰盈广阔的精神世界,拓展视野。

读研期间,除了本专业课程,我还选修或旁听了学院其他系以及其他学院的一些课程。向不同的老师提问交流的火花,不仅给论文研究带来灵感,他们的一句话,有些到现在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不失去自信去爱的能力。

昨天是七夕,滑动朋友圈,或多或少都和这个主题有关。我像做研究一样,细细阅读这些朋友圈背后的情感,读到了期待和向往,也读到了一些胆怯和迟疑。社会竞争激烈、人人追求效率的今天,理性过度蔓延到了情感生活,经济匹配、付出匹配,精细计算中,有时甚至会让人失去自信去爱的能力。但是在爱情、友情等各类珍贵情感中,自信的爱才是真正长久和稳定的,虽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但我还是想和大家共勉,尝试继续这样去做。

所以,在分享的最后,衷心希望大家在读研期间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这个社会人绝不是常说的“油腻”或“这个人很社会”,而是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我们都敢于付出、用心享受、心态平和,在与人相处中,在付出和收获中,寻找真实自我的平衡。今年走进园子的研究生新生有9000余人,大学不是一个人只闷头苦读的大学,是一群伙伴一起成长的大学。

各位师弟师妹,我祝福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在学院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特别是在自己的用心导航下,终会到达,并且在过程中收获扎实的学术能力、视野和自信的爱。再次感谢学院13年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包容和信任,祝各位新生即刻出发,终将到达,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遂,衷心祝福学院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